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李沁雪 叶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12月2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有着“长江门户”“世界会客厅”之称的上海,深入城市肌理,感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破茧”新生的百年重工,“一江一河”向世界讲述关于艺术、创意和生活的新上海故事
在上海百余年的发展脉络中,苏州河和黄浦江作为上海特有的城市符号,不仅是上海最具象征意义的地理标志,也在从“新”讲述着上海的故事。
杨浦滨江全长15.5公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沿江工业遗产博览带。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中国最早的煤气供热工厂、远东最大制皂厂、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机器造纸局、国内最大电站辅机厂……这里创下了众多中国“百年工业”之最,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创下了众多中国“百年工业”之最,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王筝 摄
如今的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建造于原杨树浦电厂临江的部分,这里曾是远东第一大电厂,有“中国电力工业摇篮”之誉。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培训主管寿家磊介绍,现在这里既是保留火力发电流程的工业遗迹,又是具有创意的滨江景观。探访团看到,煤斗翻过来变为凉亭,净水池则化身咖啡厅。黄浦江畔立着三台橘红色起重机,它们原是杨树浦发电厂煤码头专用的卸煤机。起重机一面是原色,另一面由法国艺术家费利斯·瓦里尼重新设计,形成别具一格图案,名为“起重机的对角线”。从起重机一面走向另一面,喻意着从“过去走向未来”,黄浦江在旁昼夜不舍流淌。
原远东第一大电厂杨树浦发电厂专用的卸煤机,其中一面由法国艺术家费利斯·瓦里尼重新设计,站在特定点位,会看到“起重机的对角线”。王筝 摄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首站来到杨浦滨江,称赞这里从“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并留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情嘱托。
2020年9月,上海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建设过程中,一大批百年工业遗产的工业设施设备、工艺流程,延伸到工艺图纸、票据、公章等,被予以整体性保护,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构筑起具有百年工业文明深厚基因的新型滨江空间。
苏州河流经上海42公里,共形成90度以上的河曲13个,其中有11个在普陀区段。该段共有18个较大的河湾,称为“苏河十八湾”。探访团来到其中的长寿湾区域,这里有着苏州河畔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信和纱厂旧址,如今也是创意产业的聚集地“M50创意园”。
M50创意园内涂鸦。王筝 摄
M50创意园工作人员沈弘斐介绍,地处莫干山路50号的产业园因“莫”的拼音首字母“M”和门牌编号“50”而得名;有意思的是,园区内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恰好有50栋。“从上海民族轻工业的纺织厂到1990年代末的文化创意园,再到如今集合艺术、教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品牌园区。M50创意园历经了多次的转型升级,现在已跻身上海乃至全国最活跃文化艺术园区之列。”
集合艺术、教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M50创意园。王筝 摄
“老厂房如今已变成了博物馆、创意园、咖啡厅和党建驿站。”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勇介绍,苏州河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在苏州河的沿岸集聚了大量的老厂房基地,例如纺织博物馆、造币博物馆等都集中在这一带。同时,这里也有类似于天安千树、鸿寿坊、创享塔等现代文化聚集地。
上海市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勇接受探访团采访。王筝 摄
为了进一步实现水岸联动,苏州河也首次迎来了法国视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火烈鸟家族”的入驻,“这也是开城市水上公共艺术之先河,为苏州河畔增添了一抹艺术色彩。”孙勇说。
“一江一河”正经历着“破茧”新生,不仅营造了江滨、河畔浓厚的艺术氛围,也为上海城市更新增添一座又一座海派人文历史打卡地。
从上海开埠到国际邮轮港的建成,枕江襟海的吴淞口灯塔依然闪耀
在江心处,探访团看到一座高高耸立的建筑在夜幕中断续闪耀着。长江航运公安局上海分局吴淞派出所所长于镭介绍,这是为过往船舶指引方向的灯塔,看到这座灯塔,就代表着已经来到了上海的水路门户——吴淞口。穿城而过的黄浦江在这里与长江相汇,两江合流后,将一起向东奔向大海。这里是长江的主航道,也是上海最为繁忙的水路之一。
为每一艘进出长江航道和黄浦江的船舶助航的吴淞口灯塔。王筝 摄
1842年上海开埠后,吴淞口成为海内外船只进出长江、黄浦江的主要通道。今天的吴淞口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在上海建设海航中心的大背景下所建立的。港口于2010年试运营,到2011年正式开港。开港后历经十年的发展,无论在旅客的接待量还是航班的接待量上都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目前,港口拥有4个大型邮轮泊位,可同时容纳4艘船舶停靠。”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港口运营总监徐红说。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港口运营总监徐红接受探访团采访。王筝 摄
枕江襟海的吴淞口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吴淞之战打起时,曾在此建造水师炮台,最多的时候此处设有170多台大炮,这里因此得名“炮台湾”。“20世纪60年代初期,因战备需要,用钢渣回填形成炮台山,并在沿江形成了大片钢渣地。2003年,宝山区政府利用原有的长江滩涂湿地,秉持“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的理念,在钢渣堆上建起了这座湿地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养护单位负责人、宝佳公司副经理张磊说。
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内的长江11号主题邮局。王筝 摄
在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里,探访团见到了一位老朋友——长江主题邮局。在青藏段活动中,探访团曾到过长江源头沱沱河边的“长江1号主题邮局”,如今来到“长江11号主题邮局”。首尾相距6300公里,一个保留着长江原生态,一个拥有着长江流域最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景观。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负责人杨欣说:“我们借助长江主题邮局的形式将长江沿线各地的文化串联起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
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负责人杨欣接受探访团采访。王筝 摄
上海在复杂而又深刻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传奇魅力和最迷人的内在风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荟萃地,上海以丰富的文化个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独特的重要地位。
先进的造船技术、南北纵贯的京杭运河、明代航海事业的大发展,开拓了江南人的视野与心胸。饱经战乱的中华文明多次在江南深度融合、休养生息,孕育了江南人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近代以来,江南人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广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开放后,上海以浦东为龙头,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引进国外的技术与文化,带动了从江南腹地到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从烟雨朦胧到海上传奇,从一隅之地到江南中心,上海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并不断吸纳世界多元文化之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上海的繁华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崛起。”寿家磊说,母亲河黄浦江孕育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塑造着上海的城市气质,涵养了上海的城市品格。西方古典和东方现代两种建筑风貌在黄浦江两岸完美交融,生动诠释了上海得天独厚的海派文化。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培训主管寿家磊接受探访团采访。王筝 摄
文化的交融带来了思想的碰撞,造就了多个改变中国历史的“第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党领导的最早的全国工人运动指挥机关、党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诞生在上海,《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上海出版……红色基因渗透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同时也决定了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王筝 摄
习近平总书记将上海城市精神提炼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同时又提出新时代的上海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从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从海派文化到红色文化。上海在复杂而又深刻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传奇魅力,构成了上海文化最迷人的内在风景。
编辑:代婧怡
值班主任:张萌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