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南三大名楼:一条母亲河孕育出三座中华文化地标
长江网 2023-11-29 18:17

微信图片_20230805144758.jpg

长江网记者叶军  陈志远  王允祺  李沁雪

长江沿线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被誉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屡毁屡建,文脉绵延千载。它们富建筑之美,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凭诗文而名扬天下。它们穿越历史长河,传承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基因,是三座璀璨的长江文化地标。近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一行实地踏访三座名楼,访谈专家,解读三座名楼传承千年、文脉赓续的密码。

实地探访:巍峨耸立 气象万千

11月16日,探访团一行来到滕王阁。只见巍峨高阁上碧瓦重檐,斗拱层叠,主阁与两亭一体两翼,相得益彰,展现出“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伟气势。

滕王阁。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滕王阁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最初是为了满足当时王公贵胄宴请和迎送宾客的需要。”滕王阁景区讲解员姜钰哲介绍,滕王阁屡毁屡建,现在的滕王阁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依据古建筑大师梁思成所绘的仿宋式《滕王阁重建计划草图》重新设计、组织施工的。楼阁采用“明三暗七”的建筑形制,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的建筑,其实阁内共七层,再加上两层基座,一共九层。

11月19日,探访团一行来到岳阳楼。岳阳楼地理位置优越,“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西临洞庭湖,隔湖可望君山岛。

走近岳阳楼,只见楼高三层,木质结构,楼顶形似古代将军头盔,别具特色的如意斗拱互相托举支撑起楼顶,儒雅与威武并具。走进楼内,可以看到4根朱红色金丝楠木立柱直贯楼顶,承载着整座楼阁的大部分重量。讲解员肖湘蓉介绍,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为三国东吴名将鲁肃的阅军楼,慢慢演变成观景楼。现在的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古建筑,整座楼阁没有地基、没有横梁、没有铁钉,枋、柱、檩、椽全以榫卯结构组合。1983年落架大修,4万多个木构件被拆解编号重装,现有楼阁大部分是古代原件或原件修补翻新而成。

岳阳楼。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11月22日,探访团一行来到黄鹤楼。黄鹤楼共有五层,看上去巍峨稳固、雄浑大气,层层飞檐似展翅欲飞的鹤翼。登楼可览两江交汇和三镇景色。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最初是一处军事瞭望哨。如今的建筑基本上是按照清代形制仿造,相较之前更为壮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鹤楼志》副主编钟年介绍,黄鹤楼外观上被称为“四望如一”,楼的四面形状相差无几。

黄鹤楼。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诗韵悠长:阁以文显 文以阁传

“阁以文显,文以阁传”是三大名楼共同的特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让滕王阁天下闻名。

滕王阁上除王勃所作的序外,还有王仲舒作《滕王阁记》、王绪作《滕王阁赋》,史称“三王文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亦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颂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的《黄鹤楼》,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李白一生为黄鹤楼写下十多首诗,尤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最为脍炙人口,后者让武汉有了“江城”的别名。

写黄鹤楼的诗词究竟有多少?仅明代武昌府知府孙承荣撰写的《黄鹤楼集》就收录了自南宋至明万历年间200余人吟咏黄鹤楼的诗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戴建业教授说,黄鹤楼独特的文化品格主要由崔颢、李白奠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由一代代文人积淀而成。

探访团成员在岳阳楼内品读《岳阳楼记》。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名扬天下。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黄军建介绍,其实,很多诗人为岳阳楼写过诗歌,岳阳楼因之增添更多风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在岳阳楼的三楼,探访团成员看到了毛泽东草书的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途经岳阳,写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孟浩然也曾在此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千古佳句。

薪火不灭:屡毁屡建 锲而不舍

1000多年来,滕王阁见证了历史更迭,自身也饱经沧桑,迭废迭兴达28次之多。

1942年,梁思成设计重建草图时正值抗战时期,直到40多年后,滕王阁才得以重建。滕王阁重建工程建筑总设计师陈星文之子、滕王阁景区扩建提升古建顾问、南昌市推荐历史建筑评审专家组组长、古建筑专家陈方介绍说:“重建方案最终是由我父亲——滕王阁重建工程的建筑总设计师陈星文完成的,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梁思成的学生。”

岳阳楼自南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落架大修和重修的记载就有30余次。仅1639—1715年间,岳阳楼就曾4次毁于火灾、2次被洪水冲塌、2次毁于战乱。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是其中一次大修。”黄军建介绍,宋朝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到岳阳。当时岳阳楼破损不堪。滕子京认为名楼古迹“莫不兴于仁智之心,废于愚俗之手”,决计重修岳阳楼。虽缺乏经费,滕子京却不敛于民,而取于“民间有宿债不肯修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为保证质量与工期,他亲临现场监督,连端午节、中秋节都驻守工地。岳阳楼完工时,滕子京写下《与范经略求记书》,附上《洞庭秋晚图》和《岳阳楼诗集》,派儿子快马加鞭送给好友范仲淹,这才有了名篇《岳阳楼记》的问世。

探访团一行在岳阳楼进行现场直播,讲解员肖湘蓉细说岳阳楼历史传承。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黄军建说,当时,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屡屡受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是他与滕子京的共勉之语。虽然滕子京所修的岳阳楼在30多年后也被损毁,但《岳阳楼记》已记载下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所行所思。

“‘火经三发,工届八兴’,黄鹤楼一样具有锲而不舍的重修历史。”钟年说,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黄鹤楼因兵灾、火灾损毁7次,重修和维修10次。

1981年10月22日,黄鹤楼重建工程开工,直到1985年才竣工,一座贴合人们想象的黄鹤楼立于长江南岸。二楼悬挂对联曰:“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文化铸魂:精神地标 千年长驻

尽管黄鹤楼重建完成至今才38年,滕王阁仅34年,现存岳阳楼历史稍长——143年(如果算上1983年落架大修,迄今也才40年),但探访团一行到访当天,三座名楼均游人如织。10月份的数据显示,黄鹤楼游客为35.6万人次,滕王阁游客为41.1万人次,岳阳楼游客为15万人次。可见三座名楼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黄军建为探访团一行解读岳阳楼的“忧乐精神”。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岳阳楼之所以能千年不朽、千年不倒,最重要的一点,是范仲淹为岳阳楼铸了魂。”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岳阳市忧乐精神研究会会长黄军建说,范仲淹一篇368字的散文成为传世名篇,在于它展示出忧乐五观:阴晴观、悲喜观、进退观、高远观、先后观。这种“先忧后乐”的人文精神超越了孟子所提出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神,成为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丰碑,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食粮,让一座三层木楼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地标。“这里能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打卡地,就在于它所传达的奉献、担当精神。为人民、为天下的精神,在今天仍不过时。”

“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景观、历史的景观。每次焚毁后,滕王阁都能以不同形象与风格得以重新修建,这正是因为它有着剪不断的文脉。”陈方说,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地标。“它们不仅以建筑本身而闻名,更因为它们飞扬的文化气韵而传世。”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鹤楼志》副主编钟年接受探访团记者采访。探访团成员王筝 摄

“长江文化孕育滋养了三大名楼,它们身上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浓缩。”黄军建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展示的是一个“愁”字,那是一种广义的乡愁,是对稍纵即逝人生的叩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示的是一种美与乐。黄鹤楼、滕王阁就是“忧”“乐”二字的组合,岳阳楼则衍生出鲜明的“忧乐精神”。

“1000多年来,虽经历兵燹火焚水淹等各种苦难,但三大名楼屡毁屡建、屹立不倒,显现了中国人守护中华文脉的坚韧与顽强。”钟年说:“三大名楼不仅是地理标志、旅游标志,也是城市地标、精神地标。”

“江南三大名楼是长江流域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聚、中华文明特色鲜明精神标识,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11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编辑:谢源

值班主任:张萌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

2
4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