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周庭怿
“统筹水资源再生、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打造东湖‘水下森林、水上湿地’,推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顺应人民群众景观、休闲、游泳等亲水需求,让东湖‘有鱼有草、人水和谐’。”11月14日下午,“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专场举行,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徐栋分享了东湖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中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草型湖泊”变“藻型湖泊”,湖泊污染治理拉锯战应声打响
11月14日下午,“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专场举行,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徐栋作报告。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美。但80年代后,东湖水质持续恶化,2000年左右受污染程度达到高峰。与此同时,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大幅削减,湖中水生植被覆盖率从原有的70%左右减少至不到3.3%。”谈到曾经的东湖水生态情况,徐栋很感慨。
徐栋介绍,在20世纪60年代,为开发东湖的经济效益,东湖的团湖、小潭湖等多个子湖被划到周边村场,用于经营性养殖。水中投放的大量鱼苗和肥料导致了湖水污染和物种分布结构失衡,湖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沿湖的村镇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农家乐餐饮废水未经过处理也被排放到了东湖,“到20世纪90年代,东湖水质一度跌至劣Ⅴ类,物种多样性大幅削减,甚至在局部湖面总会浮着一层绿油漆状的藻类,当时的东湖从‘草型湖泊’变为名副其实的‘藻型湖泊’。”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徐栋说,经东湖生态环境、水务等部门调查分析发现,岸上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湖中底泥污染、生态退化是东湖水生态环境堪忧的主要原因,“外源截控、内源清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智慧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湖泊污染治理拉锯战应声打响。”
建设“水下森林”,打造“水上湿地”
东湖“水下森林”局部航拍图。李明梦 供图
保护东湖水,让东湖从“藻型浊水态”重新回到“草型清水态”,是时代所期、人民所盼。徐栋介绍,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对东湖流域内约126.8平方公里的区域提出了系统的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这次治理打破行政区界线,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湖泊治理,确保治理过程中水陆兼顾、江湖统筹、系统治理。
2019年,武汉市全面启动了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在东湖的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磨山景区沿岸,一片“水下森林”成为东湖修复之路的亮点。
“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团队首先在东湖郭郑湖鹅咀选择了一块2.6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恢复示范区,率先做好水生植物修复,重新构建水下生态系统的试验示范验证工作。”徐栋介绍,在淡水水生生态系统中,大型水生植物是水体保持洁净的关键类群。这样一片“水下森林”中分层级、分类群人工种植了抑制藻类产生、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的7种沉水植物,“上层以狐尾藻、菹草和微齿眼子菜为主,中层以金鱼藻和黑藻为主,下层以苦草为主,以及能够在低温冬季耐寒生长的菹草,它们都是‘水下森林’的常驻嘉宾,都可以较好地抑制藻类产生,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打造“水上湿地”,以此净化空气、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大量湿生植物和良好的湿地生境也为各种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东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徐栋说。
“水下森林”与“水上湿地”的建设,东湖水质不断自我修复,这片水域“免疫力”逐步提升,正俨然成为一座“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据统计,目前共计60.77公顷、超过40个东湖湖边塘水质显著改善,部分湖边塘治理后水质达Ⅱ类标准。东湖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正加速扩建,从2021年底到2022年,水下森林已从10万平方米扩大到130万平方米。“到今年年底,在全湖近90块生态先行区内,水生植物数量盖度将达到320万平方米。”
“未来,增加‘水下森林’的面积到东湖面积的33%左右”
晴空万里、蓝天白云下的东湖。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徐栋说,治理东湖水环境,要在不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人工修复为先,自然恢复为主,“东湖‘水下森林’大部分都是近年来人工种植和恢复的。因为完全依靠水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物种演替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人工种植可以加快这一生态系统的修复完善进程。”
徐栋介绍,未来,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的建设者们还会通过专业养护,逐渐增加“水下森林”物种的多样性,丰富食物链,稳定水生态结构稳定性,增强水体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加“水下森林”的面积到东湖面积的33%左右。
“原来东湖渔场进行经营性养殖,投肥投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现在相关部门投放的鱼苗则以鲢鳙鱼为主,例如白鲢鱼是滤食性鱼类,吃浮游植物,不吃草,还可以间接控制藻类水华。”徐栋在报告会后告诉记者,东湖水生态的治理,也远不止种草、投放鱼苗那么简单。以“水下森林”种草为例,不同子湖内、各子湖之间种草的数量与类别优化及全湖区的水生植物扩繁,又成为新的探索方向。
“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清新自然生态图景跃然于大众的眼前,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贡献东湖力量!”徐栋说。
编辑:谢源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