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 余坦坦
1981年,一部名为《神秘的大佛》国产影片风靡全国。在那个门票仅二毛五的年代,该片票房突破了亿元大关,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2023年11月1日下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川渝段探访团一行,来到了该片故事发生地和取景地——四川省乐山市国家5A级景区乐山大佛景区,探访这座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神秘大佛”。
江上看乐山大佛。冯建新 摄
乐山大佛其实并不叫“乐山大佛”
乐山古称嘉州。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一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当年建造它是为了减杀水势,福佑苍生。史料记载,由于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凶猛,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舟楫至此常遭倾覆,造成船毁人亡悲剧。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在此修行的海通禅师不忍苍生受难,遂发起建造这座弥勒大佛。
记者了解到,大佛建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海通禅师凿造完成大佛大模样和大佛胸部以上部位;第二阶段由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凿造完成膝部以上部位;第三阶段由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凿造竣工。大佛建造屡断屡续,从发起建造到全部竣工历经三代人、共历时90年,无数能工巧匠凿山刻石,完全依靠手工、人力,前仆后继创造了这一世界奇迹。
据介绍,乐山大佛其实并不叫“乐山大佛”,此名只是后人的一种通俗称呼,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历史上,乐山大佛有多种称谓:唐代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宋代为“凌云大像”,明代为“凌云大佛”,民国为“嘉定大佛”、“嘉定镇江佛”等,但官方原名一直是谜。直到1989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当时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考古人员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时,意外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乐山大佛的“官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这才得以“实至名归”。
乐山大佛近景。王筝 摄
川蜀、荆楚之间的佛教文化存在着互通与交流
“这是中国最高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彭学艺介绍,大佛头高14.7米,头宽10米,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是名副其实的“大”佛。
彭学艺告诉探访团,因岩体维护,大佛一侧的凌云栈道暂停开放,记者便乘船行至大佛面对的江上。乐山大佛头与山齐,通高71米,相当于23层楼高,记者在此仰望大佛,真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在倚山而立、面江而坐的大佛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
探访团成员、武汉大学长江文明研究院考古专家贺世伟说,乐山大佛是我国石窟寺艺术的杰作,洛阳、太原、河西等地也雕刻了许多造型样式相似的弥勒大像,它体现了中原佛教文化与川蜀佛教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在湖北来凤仙佛寺,也有与乐山大佛相似的弥勒佛像,只是体量要小得多,这表明川蜀、荆楚之间的佛教文化存在着互通与交流,川蜀佛像雕刻艺术对荆楚文化存在某种影响。
乐山大佛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王筝 摄
大佛屹立千年不倒暗藏玄机
乐山大佛虽有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天然屏障,但在漫长的1300年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尽管唐朝以来的各个朝代也都对它进行过维修,但自明清以来,大佛仍饱受风雨侵蚀,加之战乱频发,至新中国成立时,佛身已是百孔千疮。
其实古人在建造大佛之始,就设计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排水系统,使之尽量免遭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咏乐山大佛的诗句“泉从古佛髻中流”,讲的正是这套排水系统。
彭学艺介绍,原来古人在凿造大佛时曾进行了科学规划,考虑了大佛的保护,在大佛的耳部、肩部和胸部建造了一套设计精巧、隐而不见的相互贯通的排水排湿通风廊道(胸部未贯通),廊道长9米、宽1米、高3米,有效阻隔了山体渗水对大佛的影响: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近观乃现;大佛衣领和衣纹皱折也巧妙设计成天然的排水沟渠等等。这些巧妙的水沟和廊道,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保护着大佛。
乐山大佛风景名胜景区管委会四级调研员彭学艺接受探访团采访。王筝 摄
大佛保护正向科学化体系化迈进
1996年12月,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能列入这份“双遗产”名录的,全球仅有39项,其中中国有4项,分别为: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可见其弥足珍贵。
记者眼前的乐山大佛,巍然屹立,虽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宝相庄严如初。
彭学艺说,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以及当地人民持之以恒的维护与修缮:
196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大佛进行全面维修;
1982年,大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大佛修缮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包括大佛头顶部分发髻附着物脱落、面部鼻黑脸花、胸部渗水、手脚部分表皮脱落修复和加固大佛左侧岩体五个方面。
探访团近观乐山大佛。王筝 摄
近年来,为保护好乐山大佛,四川省乐山市陆续实施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勘察研究、九曲栈道区域危岩体抢险加固前期勘察研究、附属造像窟龛保护前期勘察研究等重点文保项目,启动实施大佛腿部至脚部修缮、离堆(乌尤寺)消防升级改造等工程,切实保障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同时,乐山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乐山大佛学术研究体系,并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实施“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为文物保护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还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国内文物保护知名科研院所共建合作,集智聚力加快提升乐山大佛保护利用水平。
“可以说,修缮、维护、研究、抢救,几十年来,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过,正向着科学化、体系化保护迈进。”彭学艺说。
编辑:代婧怡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陈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