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味”——苦味、韵味与趣味(前言)

文学作品,虽是个人文学素养与思想境界的外在表现,但也是社会问题的陈列馆。

唐诗,自然也不例外。

因为唐诗所涵盖的,既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当然离不了的,还有那个时代的社情民意。

堪称唐诗大全的《全唐诗》,汇集了二千五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多首诗作。其中不仅名家数不胜数,而在他们留下的名篇佳句中,也蕴含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欣赏价值与史料价值。

唐诗不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又思想深邃。

其中有借景抒怀的,有托物言志的;

有感叹人生际遇的,也有忧国忧民的。

关于唐诗,就我个人管中窥豹下的有限涉猎,感觉其中无不充满着人生“三味”——苦味、韵味与趣味。

唐代诗人把盛世中的人事纷争、战乱下的民不聊生,还有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以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婉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杜甫客居成都时,不仅与清苦为伴而且还与寂寞为邻。这从他的《客至》中,便可见一斑。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这说明在那段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里,诗人只能守着,唯一属于自己的那份清贫与寂寞。

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是杜甫《赠卫八处士》里的最后两句。由于其深刻揭示了人生命运之渺茫,说明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是对人世沧桑与人生难测之感慨。

读来,不免让人有些黯然。

这,就是苦味。

唐代的送别诗,凄婉缠绵与祝福惜别者,比比皆是。

而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则以其慷慨豪放的风格,把出自肺腑的真诚友谊,把“不以己悲”的豪迈与自信,谱写成了一曲送别与自勉兼顾的优美乐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就是韵味。

韵味在唐代的咏物诗中,也有相当不俗的表现。

文人骚客们,常以松、竹、梅为吟咏对象。

他们或咏其风韵,或赞其风格,或叹其精神。总之无不把松、竹、梅那种别具一格的神采,发掘得深刻精辟而又描写得出神入化。

张谓,曾有一首咏物诗《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里,诗人把如雪似玉的梅花,写得形神兼备而让人叹为观止。

还比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竹子的“人情味”来:“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在这里,作者拟人化地用竹子的因为不染世俗,才给自己营造出了一种物我相亲的氛围,以稍解胸中失意之落寞。

这,还是韵味。

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风物的小诗,都写得妙趣横生。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便是其中代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以春风般温柔的心情,在从气质上赋予一棵普通柳树以高贵典雅之同时,又倾情地为其妆扮出了袅袅婷婷又婀娜多姿的形象来。

这,就是趣味。

而不管是苦味、是韵味还是趣味,都说明唐诗既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烙有那段历史的印记。

由于阅读量与认知力的极其有限,我的所谓“唐诗三味”,根本就谈不上是对唐诗的解读,而仅仅只是在个人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就自己所读过的几首唐诗,记录下一点感想而已。

封面题记:唐诗展现给普通人的,无外人生“三味”——苦味、韵味与趣味。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