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景,不为季节所左右
天下有西湖三十六,安徽阜阳的西湖,就名列其中。
这座位于颖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水泊,因为风景秀丽,其在当地也算是久负盛名的了。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曾与颖州即今天的阜阳,有过两次亲密的接触。
欧阳修,早年曾被贬知颖州,晚年又归隐于此。所以他对颖州不仅十分熟悉,而且还十分喜爱那里的山水。
由于喜欢西湖他便经常去那里游玩,同时还曾为那里,留下了十首《采桑子》,以赞其风景之美。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昼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去细雨中。
这是欧阳修吟咏西湖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写其于暮春时节,登楼眺望凭阑观湖的感受。
通过细致的观察,作者发现虽然时值群芳过后又残红狼籍的暮春。但眼前的这个西湖,却另有一番醉人之风韵。于是便由衷地赞叹道:群芳过后西湖好!
虽然那飞絮濛濛,展现的是残春所特有的景象。但那在风儿撩拨之下的垂柳依依,却把春末夏初的一份宁静与安祥,渲染得恰到好处。
游人散尽而笙歌不再的西湖,是宁静而又安祥的。也正是这份宁静与安祥,才格外的能让人于留恋之际,又不禁会心生遐想——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作者这其实是在告诉读者:再美的风景,若没有人的参与,都只是物质的存在而没有灵魂之光辉。
因此这“始觉春空”四字,若形容以“神来之笔”,怕也不足以状其意蕴之深厚。
但是在这里,作者还并不满足于幽静氛围所带来的一份神情空灵。所以那细雨中的双燕归巢,便不知不觉地,又催生出一丝悠然意趣于心底深处:垂下帘栊,双燕归去细雨中。
通常情况下,文人笔下的暮春、残红、飞絮与细雨,甚至那燕子双飞,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丝的忧伤色彩。
但是在这首词里,作者却一反常态而以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来描写暮春季节的西湖。
所以才能从内容与效果上,一扫那种描写暮春景象所带给人的沉郁与凄凉。
这种审美观可谓别具一格也清新雅致,非精神上的超然境界,则难以达到如此的高度与深度。
欧阳修这种基于超然境界的另类审美,在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之外,也似乎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好风景,不为季节所左右。
其一是,真正的“好风景”,都有其不一样的内涵。所以好风景,一般也都不会为季节所左右。
这就好比一位天生丽质的绝色女子,当她脱去一件旧衣时,就必定还会再着靓装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是颜色与款式不同而已。然其本质的美艳,却一如既往。
所以真正的好风景,总会给人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温馨与美感,同时还会溢出一股挡不住的浪漫风采。
其次是,真正懂得欣赏风景的人,就绝不会为外因的变化而忽略其本质的一以贯之。
自然如此,做人亦然。
德才兼备者,大可不必为俗眼所轻视而心有不甘。因为人生在世,只要你有足以傲人的德才,便是一道靓丽的人生“风景”,谁也抹杀不了。所以我一向都十分欣赏唐代秦韬玉的“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好风景,不为季节所左右。
好人才,也不必为穷达而苦恼。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