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大思政课·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因素探析

谷真研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研究员 150080)

2021年8月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学校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课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融课程、入课堂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底层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与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与渗透,逐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课程教学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要综合协调好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方法要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细节创新。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注重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思政课教学,面对的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仅仅依据教材授课可能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理解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解决办法是要丰富课堂形式,运用新颖的载体和技术手段,在案例教学和引导方式上多下功夫,教学中多选用、讲述那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重点关注的历史史实、现实案例以及时政热点问题等,案例的生动性、鲜活性,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社会问题和民族现象的能力。在进行剖析案例,解读理论政策时,要注重从正面进行引导,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负面思想误导青年人,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观念;要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发掘经济发展方面的区域协调、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建成小康所取得的现实成就,关注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共有的和共享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握好导向性,规范教学语言,以明确而公允的观点和立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的全局意识。

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要注意运用“三个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主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避免从文件到文件、从讲话到讲话的刻板解读,而是要把相关文件和讲话作为依据和根本,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的结合,即与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史实相结合、与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常识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才能实现课程的思想性和知识性并重,统一协调、相辅相成;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有深度、有内涵的教育内容,从而增强学习课程的兴趣,易于理解与吸收知识点,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构建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第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是价值观和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人们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思政课教学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学生,使学生牢固树立“和谐”“平等”“爱国”的理念,培养其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第二,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中华文化,要在认同汉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用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去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凝聚人心,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要建设民族团结的“物质家园”。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密切联系,物质家园为精神家园提供形象刺激、符号感知和印象强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善于运用物质符号和象征形象,建造体现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元素的“物质家园”。如布置民族文化风俗展板,带领学生前往民族博物馆或民族地区参观调研等,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要注重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课程。第一,开展专题式教学。教师要在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理论知识点或者重大热点问题,划分专题,使每个专题不仅相互衔接而且独立存在。结合每个专题系统讲解理论观点、历史渊源等,要将每个专题讲深讲透,真正实现大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的深度学习。第二,扩宽教学广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课本进行详细解读的同时,也要将领导干部讲解形势政策、专家学者讲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容,讲给学生听,拓宽大学生的学习广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习的认知视野。第三,开设经典导读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使学生学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内容,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的“五观”、“五个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重点在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要综合运用、调动各种因素,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第一,实现党课团课课程化。高校要拓展党课团课的重要学习阵地,聘请专家或者理论素养高的思政课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关主题的党课团课,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与伟大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第二,实现社会实践教学化。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践育人,应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实行学分制选课,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程进行主题式社会实践,汇集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去开发创新型学习方式和传播方式。第三,实践教学形式的合理设计与创新,要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活动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更多参与、互动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展示自身的才华,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网络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网络学习小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量身打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网络宣传平台,如公众号、微博超话、新媒体等,按照需要向大学生及时推送相关文章,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利用碎片化、零散化时间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还要组织多样化、多渠道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与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行合一中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来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细节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注意运用“三个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构建共有精神文明家园,注重创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学课程,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调动各种因素,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突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制度创新的保障功能,夯实教学改革的载体作用。因此,我们要综合协调好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GJB142201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SJGY20200558);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KYYWF-006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综合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20EDE37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绩效科学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JB1320266);黑龙江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民族传统摔跤”。

http://oss.jp.cjn.cn/images/20230208/16758629671482291ca21-1367-4791-a641-2d9e7fb81cc6.jpg
http://oss.jp.cjn.cn/images/20230208/167586296779627e8e2bf-018d-4dcf-ae58-1727f0fbc488.jpg
http://oss.jp.cjn.cn/images/20230208/1675862969079eceb7d80-bfab-4332-934c-b607fa80849a.jpg
1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