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年12月3日,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长江网全程直播,全网观看直播人数达46.1万人。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会议由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长江网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湖北经济学院校长方洁教授主持,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郭跃进,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正厅级),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常贤波,湖北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温兴生,著名经济学家、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田国强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
论坛邀请到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党委书记杨开忠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教授,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教授,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吴华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会议上的发言,已经过本人审定。
谢谢秦院长,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高兴又参加长江经济带的论坛,今天这次主题非常有意义。
二十大报告提出来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报告讲了五个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中,重点是讲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的区别,尤其是讲我们是超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我们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怎么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或者说,视角怎么选?说实话有些难度。我拟定了这个题目《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区域实践路径》,作为国家的重大区域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区域怎么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涵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它是标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态术语。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复合性,但是迄今总体上看有两种道路最为典型,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做了精辟的概括,即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并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另一种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两种现代化具有根本性质的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也有基于我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有别于西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让14亿人都能够进入到现代化,这个人口规模应该说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个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共性”和“个性”,标注了其内在特制、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不仅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在谈论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对它的本质含义有深刻认识。
二、重大战略区域要走在实践前列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都要在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可能全面平行的同步的推进,重大战略区域应当走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战略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区域重大战略还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区改革开放等。这些重大战略区域是我国人口经济主要承载地和集聚区、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其中长江经济带在重大战略区域中又更具典型代表性。
这张图展示了我们国家“两横三纵”和“两带四圈”的重大战略区域分布。
长江经济带的独特性,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国土面积大,占全国1/5的国土面积,涵盖了11个省市。二是人口经济规模大,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以上。从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升国家重大战略以来,长江经济带的GDP总量近全国的半壁江山,2020年比例高达47%。它的实体经济部分占全国份额都比较大,特别是产业结构上,一些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比较高,比如汽车产量占到全国的43%,电脑计算机占到80%多(主要分布在沿江的重庆和苏州),手机占到36%等等。所以我们说长江经济带推进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三是涵盖区域类型多,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梯度。无论是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特色、发展阶段和水平都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长江经济带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全面推进的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不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者。
三、长江经济带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长江经济带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勇于担当、勇挑大梁,我认为可以重点在以下方面积极探索:
1、要率先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沿江流域地区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隆起带,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分工格局。中央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里对世界级产业集群规划得都比较明确,我这里重点强调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能够走在前面,既包括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也包括加快建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推动沿江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联动发展,形成沿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梯次带动、协调发展新格局。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这是长江经济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深入的分析和具体措施将在后面重点讲。
3、推进以规则制度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形成陆、江、海、空、网(互联网)高效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联动效应。在陆上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道加上沿江高铁、高速已形成比较显著的优势,尤其是把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有机联系起来,我们现在还要加强空中丝路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4、加快下游产业和要素资源向中上游区域转移流动,不断缩小上中下游发展差距。目前上中下游发展差距比较大,目前我们长江经济带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和最低区,还差5、6倍,还需要通过缩小发展差距探索流域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我这里重讲一下长江经济带怎么依托都市圈城市群推动一体化发展?目前长江经济带有三大城市群:成渝+长中游+长三角(三大还有两小,就是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的联动目前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在中游,换句话说就是“龙腰”的部分。从战略层面来看,现在“龙头”(长三角)、“龙尾”(成渝地区)相对来讲是比较热络的,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风生水起,龙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也专门出台了规划纲要,赋予很多政策支持。从统计数字来看,长江中游的龙腰部分,显得很薄弱无力。从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以来, GDP占全国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龙腰提高的份额远远还是不如龙头、龙尾。2014年到2020年龙头地区(苏沪浙皖)的份额提升了0.92个百分点,龙尾提升了1.38个百分点,而龙腰的三个省只是提升了0.06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说要发挥联动效应,要把薄弱环节强化起来,龙头、龙腰、龙尾都要动起来,不仅要“摇头”“摆尾”,而且要“扭腰”。
长江中游城市群如何“扭腰”,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要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独特地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点,是引领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重要引擎。提升长江中游地位的意义还在于应对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能够有效避免再次发生“中部塌陷”的局面。现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南方及沿海城市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赢得战略主动,在争夺要素资源上,政策优势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战略地位上有提升。建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成为带动中部高质量崛起的增长极,由此,在全国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圈、长江中游“五子联动”战略布局。
2、实施效率主导兼顾均衡的一体化政策。我们需要思考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单核还是三核(中三角)更有效能。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以武汉为中心,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担负起“群主”的责任使命,构建多层级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引领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协调联动、高质量共同发展。
3、分层推进一体化进程,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梯次带动、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按照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这种模式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里的关键是中心城市要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不仅要集聚要素资源,还要通过创新引领和功能疏解,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避免“虹吸效应”对周边发展带来的困难。
4、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要考虑在三省交界设立一体化发展上示范区,探索跨省区合作的新路子。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在很多体制机制上的探索都具有可复制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
5、把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作为破解区域一体化难题的关键。区际利益协调是目前一体化建设难度较大的,需要大胆探索,破除跨行政区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现在探索的横向转移支付、税收分成、生态补偿等举措,已在很多地方推广应用,我们还需要探索更多新的机制,使得在一体化建设中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