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东坡赤壁风景区。通讯员熊松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叶军 王玮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流淌千年,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而让他扬名立万的赤壁一词二赋都诞生在同一个地方——黄州。8月16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 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领略东坡文化,探寻其走出逆境开创文学巅峰的生命内涵。
取名“东坡”,在黄州兴兴头头活着
“自我来黄州,已是三寒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在东坡赤壁碑阁中,探访团成员们看到被称为中国三大行书之一的苏轼手书《寒食帖》,不少人轻轻吟念。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寒食帖》记述了他当时的窘困之状。
东坡赤壁讲解员邓榕介绍,按照宋朝规定,贬官没有薪资俸禄,被贬到黄州的苏轼怎么养活全家二十多口人呢?他想了一个法子,将每月4500钱的津贴,均分成30份悬于房梁,每日仅仅用铁叉钩下一份做家用。
为了缓解生活困境,来黄州第二年,经友人向太守求情,他得到城中一片废弃的军事营地,面积有50亩,在黄州东面的坡地上。他非常高兴,称其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在此悉心垦荒、播种。
黄冈市东坡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接受记者采访。通讯员熊松 摄
东坡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认为,“苏轼”和“苏东坡”两个名字并不能完全等同,“苏东坡”包含了更丰富的生命内涵,意味着再大的苦难也压不倒的坚韧,意味着涅槃重生的生命活力,意味着饱受波折下的浪漫情怀。
苏东坡顶着戴罪之身,在黄州继续兴兴头头活着。他为乳母送葬,迎娶朝云,生子,躬耕东坡,创制东坡肉,还向黄州及鄂州太守上书,要求废除当地溺婴旧习。
“黄州人跟苏东坡感情深厚,觉得他就是黄州人当中的一员。”讲解员邓榕指着东坡赤壁墙外的一条路说:这条路叫坡仙路,黄州城内像这样与苏东坡有关的路名还有不少。
探访团成员们走进东坡赤壁风景区。通讯员熊松 摄
跨越苦难,一年写下赤壁一词二赋
探访团员们拾级而上,前往探访赤壁古建筑群。
在观景平台,探访团成员们看到刻有“赤壁”两字的摩崖石刻,其上古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其下是一湾碧水,水域不宽,水面平静。东坡赤壁管理处副李林主任说:“这片水域正是长江的故道,千百年来这里发生太多传奇故事。”
1082年7月16日,苏东坡与朋友月夜游赤壁,写下这样的字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自己捉襟见肘,还能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苏东坡的过人之处。”探访团成员、汉派服饰经营者周利华感叹。
当年10月,苏东坡再次与朋友月夜游赤壁,写下后赤壁赋。
同样在这一年,苏东坡在月夜游览赤壁后,写下《念奴娇 赤壁怀古》。
探访团特邀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邓爱民说,来黄州之前,苏东坡还是婉约派词人,但到黄州之后,一跃而为豪放派宋词的领军人物,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正是代表作。
当听说因为长江水道多次改道,现在难以看到诗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奇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学生钟颖有点遗憾,但她说这次来赤壁了解到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和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了,它将王朝兴衰、个人命运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融合在一起,也是千古风流。
邓爱民和探访团成员们分享感受。通讯员熊松 摄
不过,为什么这些伟大的作品都在同一年诞生呢?钟颖感到不解。
东坡赤壁管理处副主任李林说,这一年是苏东坡来到黄州第三年,好作品喷薄而出。除了赤壁二赋一词,还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众多优秀作品,这说明苏东坡初来黄州还是消极的、郁闷的,但是他经过调整,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这中间,长江的水流、山间的月亮给他带来很多灵感和慰藉。
“月夜泛舟游赤壁,实际上游的是长江。”李林说,他做过统计,苏东坡在黄州描写长江非常多,光诗词歌赋就有59篇。他经常通过夏澳码头渡江到鄂州,跟朋友一起喝酒,再从鄂州乘船返回。他在黄州的生活跟长江密不可分。
李林说,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最终爱上黄州,也是因为他认为长江的水来自自己的家乡眉山,峨眉雪水融化流到这儿来。“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苏轼一生创作2700件作品,在黄州达到文学创作的巅峰,他在黄州呆了四年零四个月,据《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记录共创作作品738篇,占了平生创作近三成。尤其是他的赤壁二赋一词,堪称千古绝唱,都是在黄州赤壁写成的。”李林说,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时间,是苏东坡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也是他蛰伏、沉淀、自醒、在苦难中超拔,实现人生和文学大突破的巅峰时期。
探访团成员们欣赏碑阁内苏轼本人全套书法石刻。通讯员熊松 摄
追求真我,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何以做到身处逆境而处之泰然并创造出人生新高度呢?许多探访团成员对此颇为好奇。
探访团特邀专家邓爱民分析,在来黄州之前,苏轼曾做过8个地方的太守(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到黄州后成了“股级”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虚职,俸禄也有限。他扛起锄头,自己开荒,以劳动消解经济上的困难。他也因此变得更加亲民,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此文坛多了一个苏东坡。
他自我寻求心灵突围。与僧人结交,探寻禅宗本质,追求真我,这也是为何苏轼后期的诗词里融合了儒释老庄哲学。
他走进自然,走进山水。比如他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与友人早春游山,一起吃山间野味,最后直接点出:人间有味是清欢。尽管生活贫苦,却从简单中获得清淡的愉悦。
从黄州离开后,苏东坡又两度遭贬,却安之若素。临终前两个月,他写过一首诗,其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正是他遭贬谪的三个地方。
苏东坡66岁时,病死于贬谪归京的路途中,但是他并未远离人世。他的《前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已列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而法国《世界报》评选十余位公元1000-2000年全“hero”,苏东坡位列其中。
李林介绍,现在有关赤壁赋最早的一个文字刻本是南宋时期的。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藏有大量以赤壁泛舟为题材的传世文物,品种涵盖瓷器、玉器、漆器、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紫砂器、景泰蓝等。民间流传最多的是明末清初在瓷碗上面画着赤壁图、写着赤壁赋。
“一只小船,一点山影,一条大江,一轮明月。用非常简洁的视觉语言就可以表现赤壁赋悠远旷达的意境,它是长江文化开阔、豁达、通透、明澈的诗意表达。”李林分析,人们如此钟爱“苏东坡泛舟赤壁”,是希望像苏东坡那样,与朋友遨游于长江之上,将身边苟且过成诗意和远方。
坡仙亭周围绿树成荫。通讯员熊松 摄
东坡赤壁最高点为栖霞楼,因落日照在长江,映照楼身上下如霞归栖,故名栖霞楼。探访团员们纷纷登临,站在高处,可以看到远处有山的轮廓,中间树木葳蕤。“那是鄂州的西山。以前长江未改道之前,从东坡赤壁到西山山脚下全是长江,宽约5公里左右,可见其澎湃浩瀚”,讲解员邓榕说。探访团成员站在栖霞楼目视远方,默默感受着苏东坡当年站在此楼临江远眺时的情景,感受这位坡仙豪放旷达的情怀。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