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同心向未来】科技同兴为武鄂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武汉城市圈新闻周刊》第十五期来了

微信图片_20220530100136.jpg


从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


2021年,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23.3亿元,同比增长28.5%,占GDP比重19.23%,增幅排名全省第二位。

如此佳绩,与鄂州和武汉紧密协同创新,共谋“科技同兴”大计不无关系,带给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有益启示。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基础在产业,未来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将有力促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推动“科技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同兴”的要义在于:实现圈内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城市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格局,进而形成科技同兴带动产业协同,产业协同促进科技同兴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通过科创平台的共建共享,创新要素的柔性流动,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就近转化,武汉扩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科创效率,圈内城市弥补了科创能力不足的短板。鄂州积极转化武汉的科研成果、向武汉借智引才引资、与武汉合作做大做实五大创新节点等做法,为科技同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面向未来高科技竞争的环境,城市圈科技同兴目标远大。我们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生态,强调创新的内生性,大力进行创新策源地建设,引领城市圈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和升级。(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建华)



合作转化科技成果 携手共建科技园区

科技同兴为武鄂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长江日报记者 陈志远 高喜明 通讯员易超 张撄宁 刘育军


在5月25日举办的2022年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大健康(城市圈)专场活动上,鄂州市副市长卢辉代表武汉城市圈城市发言,介绍了该市积极承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同兴”发展强市之道。

据介绍,鄂州市域面积较小,不能走外延扩张的粗放式发展之路,而是围绕“武鄂同城、科技同兴”发展定位,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积极承接武汉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武汉共建东湖科学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园等科技园区,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强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葛店开发区2.jpg

葛店开发区  何景星摄 

■ 共育科技成果

6400万元承接转化61项科技成果

位于鄂州葛店的湖北康源药业有限公司与武汉科福新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氯雷他定糖浆一致性评价”研究,该研究有效提升了氯雷他定糖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21年产品销售额达到1500余万元,预计项目全部完成后年销售额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这是武汉科技成果在鄂州成功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困扰科技界多年的痼疾。记者注意到,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5月28日显示:发布科技成果12673项,项目转化434项,供需对接172次——成果总转化率仅4.78%。鄂州市积极承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借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无疑是一项科技同兴的双赢举措。

据统计,2020年-2021年,武汉共有61项科技成果在鄂州转化,成交金额为6400余万元。

为激励引进武汉科技成果在鄂州转化,鄂州市于2021年9月出台了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的“1+1+N”的政策体系:支持建设“双创”孵化载体;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支持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鼓励进行科技成果登记;支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以上措施都有对应的奖励政策。

东湖智慧新城.jpg

位于葛店开发区的东湖高新智慧城  何景星摄

■ 发挥毗邻优势

共建企校产学研合作平台

武汉工程大学研发的“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制备成套技术与产业化”在鄂州转化,成立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条多通道纯碳化硅陶瓷膜生产线,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累计为用户创造产值超过3亿元,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

鄂州市充分发挥毗邻优势,积极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14所武汉高校院所开展新一轮合作,引进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来鄂州孵化转化。其中,仅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科技创新项目67个,培育科技型企业62家。

鄂州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现有33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武汉高校院所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仅2021年,鄂州企业引进武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37项,合同金额达3985万元。

红莲湖大数据中心效果图.jpg

红莲湖大数据产业园

■ 谋求错位发展

共同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中国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与葛店开发区相距不到20公里。葛店开发区对标光谷生物城投资40亿元建设大健康产业园,承接光谷生物城向东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扩大光谷“生物城”对葛店“药谷”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光谷生物科技城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葛店开发区大健康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5家,总投资38.2亿元,其中康源药业生产基地迁扩项目及唯森制药生产基地迁扩项目分别投资10亿元。

葛店开发区是武汉国家生物基地核心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拥有“中国药谷”注册商标,聚集了30多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130亿元。其中,位于葛店的光谷联合科技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从武汉引进了武汉立源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大健康企业。

此外,鄂州正在临空经济区建设另一个大健康产业园。今年2月,总投资13.5亿元的明理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在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开工,项目整体规划200亩,着力引进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湖北康源药业.jpg

湖北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

■ 招引创新人才

最高给予200万元购房补贴

今年5月,鄂州市升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政策,出台《鄂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梧桐计划”实施办法》。鄂州市有关领导将其概括为四个词:勒紧腰带,竭尽全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记者注意到,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到鄂州创新创业方面,鄂州出台的这几条激励政策真有些让人“怦然心动”:

——对人才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且在鄂州进行成果转化的,按照国家拨付经费的10%给予补贴;

——对人才创办的企业,自企业首个纳税年度起3年内按其实际产生贡献鄂州留存部分的100%进行奖励,后两年按其实际产生贡献鄂州财政留存部分的50%进行奖励;

——对人才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对人才创办企业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由市级财政按同期基准利率的100%给予利息补贴,每家企业每年不超过50万元,最高可连续补贴3年;

——对高层次人才在鄂州购房的,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子女入学可协调安排市内优质中小学、幼儿园。

除了通过市场手段引进高层次人才,鄂州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共享。2021年,引进武汉9名院士专家、6名科技副总、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到鄂州开展科技服务。

■ 拓展发展空间

做大葛店红莲湖等五大创新节点

鄂州围绕“武鄂同城、科技同兴”的发展定位,以建设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副中心为目标,倾力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创新资源承接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科技同兴核心区。

为此,鄂州高位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和《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以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机场临空组团为创新极核,布局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带和纵向生态科技创新带,构建多层次创新空间,做大做实葛店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鄂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五大创新节点。

共建东湖科学城。主动对接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将红莲湖科技城纳入东湖科学城260平方公里拓展范围。已在红莲湖科技城布局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占地355公顷,总投资90亿元。

布局重大科教基础设施。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在鄂州沼山建设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的时空精密测量创新高地。  

布局高能级实验室。对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光谷实验室,引进光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孵化转化。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2021年,鄂州6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总数达到161家,同比增加21%。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隐形冠军企业61家。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80亿元的芯映光电、50亿元的瑞华光电等Mini/Micro LED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代表,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悦科(湖北)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90亿元的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容百锂电科技建设项目如火如荼.jpg

容百锂电科技建设项目如火如荼  何景星 摄

建设容百锂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虹润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南都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项目,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

引进锐世科技PET-CT、精微视达共聚焦内窥镜、武汉维视乳腺超声成像等医疗器械企业,培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2021年,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223.3亿元,同比增长28.5%,占GDP比重19.23%,增幅全省第二位。

 


湖北省首例跨市河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完成签约

武汉城市圈推进水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 长江日报记者王玮琦 通讯员王春秋 闫成义 胡喜珍 赵峰


5月27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沌口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加紧施工中,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85%。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水务和湖泊局、水务工程建设规划中心负责人邹星介绍,沌口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后,可以马上解决通顺河流域区域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造成出入通顺河水体污染。

■ 武汉与仙桃共创通顺河跨市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

5月10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仙桃市人民政府签署了《通顺河流域跨市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协议》,共同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上游来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目标要求,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提供资金奖励;来水水质劣于目标要求,上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提供污染补偿。每年合计补偿金额上限为1000万元。

此举通过推进实施通顺河流域跨市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强化通顺河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进一步系统改善通顺河水环境质量。

通顺河全长195公里,西起潜江市泽口闸,流经潜江市、仙桃市,进入武汉市蔡甸区、汉南区,经黄陵矶闸入长江。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该协议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一项举措的落地,也是共谋通顺河生态环境改善和水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通顺河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武汉市通顺河黄陵大桥断面水质达到了Ⅲ类,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这是通顺河流域上下游城市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

■ 探索城市圈跨区域河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3月17日,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积极推动长江、汉江、通顺河、举水河、道观河、梁子湖、斧头湖等跨区域河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武汉与鄂州携手推进对梁子湖实施同保同治,带来梁子湖水质持续向好,2021年上半年达到国家考核标准,水质达标率长期维持在100%。2021年10月,梁子湖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5月11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赴咸宁市生态环境局开展2022年生态环境合作调研,双方就斧头湖生态保护、恢复治理,臭氧协同防治,环境审批和审批机构监管资源共享,建立交流联通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5月24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黄冈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合作交流座谈会,双方就大气污染防治、跨区域河流流域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影响环境突发事件的联动,以及建立城市圈生态环境常态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黄石小渔村诞生三个细分领域全球冠军

远大医药: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给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长江日报讯(记者高喜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我们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机遇。”5月25日,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纬坤在2022年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大健康(城市圈)专场活动现场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远大医药前身为武汉制药厂。近年来,该公司将医药工业实体向武汉周边布局,在城市圈内的仙桃、鄂州、黄石都有企业。截至2021年,远大医药下辖境内子公司超过30家,2021年整体管理规模已近百亿元,利润收入始终保持着2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

早在2012年,远大医药就在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投资建设了远大医药富池工业园。经过十年发展,富池边上的这个小渔村,如今诞生了全球排名第一的牛磺酸生产企业、全球第一的甲硝唑和安乃近的原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一的小品种氨基酸生产企业,每家企业的出口创汇都在5000万美元左右。

为了更好地招引人才,2021年6月,总部位于富池工业园的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将研发中心迁到位于光谷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仅半年就招到了26名高层次研发人员。如今,远大医药在富池工业园已布局5家高科技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研发中心3个,吸引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还被评为湖北省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不仅仅在黄石阳新,远大医药在仙桃也投资建设有生物产业园,旗下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药制药有限公司已先后入驻,园区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远大医药设在鄂州葛店的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氨基酸龙头企业。

“黄石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的‘粮仓’,过去这几年,这里是我们增长最快、收入最稳定、出口创汇最多的基地。”唐纬坤表示,这种总部在武汉、生产在城市圈的模式,是很多医药企业都在探索的路径,远大医药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随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将会给大健康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剪纸文化出圈,年轻人“接棒”千年技艺

——第二届武汉城市圈剪纸作品征集大赛侧记


□ 长江日报记者臧诗琴 见习记者包孟


近日,第二届武汉城市圈剪纸作品征集大赛结果揭晓,共115件作品获奖。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了不起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心守护、薪火相传,一刀一剪弘扬剪纸文化。本期武汉城市圈新闻周刊带你了解圈内非遗传承人传承剪纸文化的故事。

■ 剪纸远播海外

露绝技收获“洋粉丝”

“动物剪纸要变化,把握神态不能差。只剪一个不好看,要用花草衬托它。”从艺近50年,沈松柏总结了许多剪纸口诀,让学生更易把握剪纸神形。

沈松柏是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武汉剪纸”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的任务是把这门技艺保存好,通过学校传播出去。”退休后,沈松柏经常到小学传承剪纸文化,走进回民小学、广埠屯小学、知音小学、长港路小学等,为培养下一代非遗传承人而努力。

剪纸传承不止于课堂教学,还要有文化交流。2005年,他赴韩国青州参加国际艺术展,表演“蒙眼剪纸”技艺,让外国人惊讶不已。只见他蒙上眼睛,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纸屑飞落间,一朵美丽的桃花就“绽放”在人们眼前……这一画面经当地电视台报道后,多名汉城大学的学生慕名前来求签名、合影,沈松柏也收获了一批“洋粉丝”。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不仅要在这一代传承,也需下一代努力。”沈松柏说,作为传承人,责任重大,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沈松柏剪纸作品《黄鹤归来》.jpg

沈松柏剪纸作品《黄鹤归来》

■ 带剪纸走向世界

培养下一代传人是她毕生追求

28年来,走进鄂州市的大、中、小学,社区、农村,做剪纸文化的传播者,甚至将剪纸文化远传海外。她就是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鄂州市雕花剪纸研究会会长、“鄂州雕花剪纸”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小琴。

2017年,曹小琴受邀赴老挝国立美术学院和老挝国立大学跨国交流剪纸艺术,她将当地元素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组织教学。在教学之余,她策划剪纸展,让老挝国立美术学院30位学生创作的240幅剪纸作品大放光彩,当地国家美术司司长、资源能源部部长、国家旅游部部长也特来观展。

2021年,曹小琴担任《鄂州雕花剪纸艺术》主编,该书特设鄂州儿童剪纸板块,收录了近百幅儿童剪纸作品,皆由学生原创。“创新传承鄂州雕花剪纸,培养下一代剪纸传承人是我此生的追求。”曹小琴说。

曹小琴剪纸作品《虎报平安》.jpg

 曹小琴剪纸作品《虎报平安》

■ 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创新剪纸教学方法

“孝感雕花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丽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跟随时代步伐,从“教师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剪纸教学上推陈出新。

2012年至今,管丽芳在孝感市孝南区实验小学开展剪纸教学工作。她总结说:“当代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孝感雕花剪纸蕴含宝贵精神财富,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近年来,不少武汉大学生慕名到她家里请教剪纸技艺,与大学生一交流就两个多小时,管丽芳也不觉得累。“许多青年学生对孝感雕花剪纸兴趣浓厚,我也毫不吝啬地把技艺传授给他们。希望借年轻人之手,将剪纸永久传承下去。”管丽芳说。

管丽芳剪纸作品《孝感新貌》.jpg

 管丽芳剪纸作品《孝感新貌》

【编辑:朱曦东】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