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同心向未来】58岁“老武汉”十年两度赴黄冈建跨江大桥,“我要在同城化建设中站好最后一班岗”

易建勇在建桥现场调度。

圈媒联盟 黄冈日报记者杨辉 通讯员徐颖

食指、中指竖起,吊机抓起;握紧拳头,吊机悬停;两指下压,缆绳脱钩。5月11日上午,站在燕矶长江大桥北岸锚碇区的钢铁丛林中,58岁的现场调度易建勇凛然如大将军。在他的指挥下,长41米、重近5吨的庞然大物——型钢骨架无比驯服,不到5分钟,就从备料区转到了加工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带班工长胡新明说,“无论是安全,还是生产,易师傅的现场把控都十分到位。”

易建勇进入建桥行业是受到父亲的感召,17岁就入职中铁大桥局;从学徒干起,41年来先后从事了八九个工种。尽管对各个工序都了然如胸,但在工作中,他依然丝毫不敢大意。他每天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不到500米长的作业区,他总在不停地巡视,不时发布各种操作指令,平均每天要走近13公里。

2010年,易建勇第一次来到黄州,在唐家渡参加了黄冈长江大桥建设。2014年5月,大桥建成后武冈城际铁路试运行,易建勇作为首批乘客登车体验,仅用了18分钟就从黄冈到了武汉。这次体验之旅,有两件事给易建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城铁开通后,武汉和黄冈变得非常“近”;二是出发时在农村,到达时在城市,武汉和黄冈的差距比较大。

2020年7月,易建勇再次来到黄州,在位于唐家渡下游23.5公里处的六福湾,参加燕矶长江大桥的建设。经过唐家渡时,他发现,仅仅五六年工夫,唐家渡已从冷清的村庄变成了繁华的都市。作为对接武汉的桥头堡,唐家渡一带工厂林立,已成为黄冈市区工业产值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

易建勇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人。但因工作的关系,他长年四海为家,在武汉的时间平均一年不足一个月。两次来黄州,先后有6年多时间,他最长的一次假期,还是今年“五一”因母亲去世在家里待了10天。说起武汉的事,他常常“一问三不知”,亲友们都笑他是个“外码子”。武冈城际运行后,他看到越来越多的黄冈人到武汉购物、买房、看病,他觉得十分欣慰:“我没有享受到太多大武汉的繁荣,但我的努力让城市圈里的人享受到了,我很有成就感。”

黄冈长江大桥建设承载着武鄂高速和武冈城际铁路,燕矶长江大桥连接着黄冈和花湖机场,两座大桥都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生中能先后为同一个城市建两座大桥,而且又与同一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易建勇说,“我一生中仅此一次,感觉非常荣幸。”

燕矶长江大桥2020年10月动工,工期预计4年半,易建勇将在大桥建设中年满60岁。“一座座大桥就是建桥人的一枚枚勋章,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荣光。”易建勇说,“这将是我建设的最后一座桥,也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班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司能延长我的工作年限,让我在大桥建成后再退休。我希望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中,为我的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编辑:朱曦东】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