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主链 和而不同
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找准在圈内的定位,在各自优势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实现差异化发展,是加快城市圈同城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城化是城市在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即从相互竞争转向区域合作、协同发展。过去,简单粗放的招商引资就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邻近城市之间往往形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这样的经济格局显然难以为继,必须寻求分工协作,共同把蛋糕做大。
“同城化”不是“同一化”,也不是城市版图的简单拼凑,而是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协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要素的科学集聚与优化配置,从而形成辐射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区域经济。
发达城市群的经验表明,产业协同已经成为城市圈整体能级提升的重要推手。各市站在城市圈这一更大视角谋划产业布局,根据各自比较优势,有差异地打造或强化支柱产业。各个城市只有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形成在城市群内的鲜明定位与烙印,才能更好吸引资金、人口、技术等各种资源,才更有机会做大做强。
正如有专家所言,注重研究比较优势的“长板效应”,专业化、“唯一性”、特色化是区域合作中不同城市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路径,“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并被“别人所需要”才是同城化取得进展的关键。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建华)
找准城市自身定位 抢抓同城化发展机遇
武汉城市圈九城联动做强产业主链
□ 长江日报记者 陈志远
5月8日,总投资675亿元的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在孝感临空经济区正式开工。这是孝感引进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为孝感每年带来新增工业产值过千亿元。这对2021年GDP2562亿元的孝感来说,将实现全市GDP的跨越式增长。
这一项目的成功落地,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带来几点启示:
同城化为城市赋能。楚能项目投资方负责人坦陈:落户孝感,除了湖北武汉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地方营商环境等因素,也看中孝感临空经济区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看好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速推进带来的发展机遇。
项目为王。鄂州市明确提出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以赴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通过重大项目为城市发展增势。这或许是圈内城市决策者形成共识的发展理念和推进城市圈同城化的最大源动力。
新兴产业大有可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圈内城市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楚能项目也受益于武汉汽车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将提升到50%甚至更高,由此带来电池、电机等配套市场千亿元的产业风口。
孝感的发展机遇,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高瞻远瞩。同城化发展一年来,各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找准自己在城市圈的定位,抢抓同城化发展机遇,依托“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在主赛道奋勇争先,在各自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探索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汇聚起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巨大动能。
■ 争抢主赛道
同“芯”追“光”九城联动
作为湖北冲刺万亿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头雁”,武汉城市圈在百公里半径画出万亿产业的九城同“芯”圆。
同“芯”追“光”,产业“同链”,携手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已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最火热的行动。
鄂州精准对接武汉,与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上错位布局、联动发展,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深度融合,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黄石坚持“追光借光融光”,电子信息产业已集聚100多家企业,有一半直接与武汉头部企业配套,建成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黄冈与武汉联手打造光谷黄冈科创园,10多个光谷产业项目落户。黄冈TCL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光谷企业,成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咸宁以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为主攻方向,锁定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力,平均每天产出104万块手机玻璃盖板。
天门实施“强芯亮屏”行动。芯创电子产业园被列为全省半导体封测产业重点落户地;宝昂光电等11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京东方显示屏配套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鸿硕精密电工已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
潜江也紧盯产业之“芯”。着力打造长飞潜江科技产业园、微电子材料产业园,通过长飞、晶瑞、鼎龙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持续引进关联产业,大力发展光纤光棒产业、微电子材料产业,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
■ 同频共振
分享万亿汽车产业大蛋糕
汽车产业也成为武汉市引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2021年,武汉市全年汽车产量接近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超过33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近10万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200亿元左右。武汉计划用2到3年时间形成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 目前4个新落户的整车项目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达产后将新增70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一个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呼之欲出,给城市圈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双轮驱动。
黄石市去年引进长城汽车项目,配套企业东贝铸造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跟进;今年又引进中国行业内第二、世界第四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立中集团,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汽车轮毂生产基地。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将黄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串点成链,呈集群发展之势。
孝感市主动对接武汉东风本田、上汽通用、神龙、东风乘用车等,以技术升级推动孝感氢能产业、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及汽车产业发展。
在黄冈,有威马集团投资202亿元建设的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项目,规划年产30万台新能源汽车整车,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600亿元。星晖新能源汽车落户黄冈,刷新了湖北汽车产业版图。去年1月,第二款全新智能纯电SUV威马W6车型正式下线,黄冈从此有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仙桃市则将与武汉经开区合作共建龙华山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武汉“车都”的重要配套生产基地。
■ 分工协作
拥抱生物健康产业蓝海
光谷生物城已聚集各类生物企业24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上市企业34家,年产值近千亿元。
以光谷生物城为龙头,天门、仙桃、黄石、黄冈分别建成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园,构建国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带。
天门主动融入武汉大健康产业布局,已引进75家重点生物企业,43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打造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示范园,年产值达200亿元。
咸宁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该市谋划“十四五”大健康项目881个,总投资约6000亿元;2021年新签约大健康产业类项目29个,合同投资总额642.81亿元;已获批建设4个省级平台,与企业合建3个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鄂州与武汉联动发展现代生物产业。2月8日,投资13.5亿元的明理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项目在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开工。鄂州葛店也在与光谷联动,擦亮“药谷”金字招牌。
武汉禾元生物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生产线,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在仙桃新建我国规模最大的植物源白蛋白产业基地。
■ 同题共答
临空经济振翅欲飞
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肩负着打造内陆地区开放“新沿海”重任,园区建设如火如荼,7家航空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在此落户,引进工业仓储项目152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6个,预计到2025年示范区临空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
毗邻的孝感市临空经济区也在加快建设。4月15日,陈天大道正式通车,从孝感临空经济区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最快不到15分钟,有效促进了两个临空经济区的协同发展。5月8日,恒信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在孝感市临空经济区正式开工,将建成年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新能源产业基地。
下个月,花湖机场将会正式通航,计划年内启动10条国际航线和50条左右的国内航线,2025年货邮吞吐量将达245万吨、旅客100万人次。作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填补了我国专业货运机场的空白,武汉天河、鄂州花湖两大机场错位发展,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新引擎。
黄石、鄂州、黄冈三市,将依托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同题共答如何发挥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优势,做好临空经济这篇大文章。
■ 时不我待
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省委、省政府为此推动出台了“数字经济13条”,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万亿元。武汉经开区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化”协同,以云为基、以数为翼,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字车谷”。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320家数字经济企业,规上企业132家,数字经济工业总产值达到934.6亿元。
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不容错过。武汉积极对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布局数字经济行业龙头企业,聚力构筑数字九州通衢。
5月5日,《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年)》出炉,同时出台了《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23条具体政策保障措施,助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力争到2035年建成国内重要的数字经济技术策源地、数字产业集聚地,建成数字经济一线城市。“规划”提出,到2026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4%,规划软件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5500亿元。
城市圈八市也不甘落后,积极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其中以鄂州数字经济优势最为突出。蓄势待发的数字经济将为鄂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弯道超车
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
正如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落户孝感带来千亿产业链,新能源已成为城市圈迅速崛起的又一个前景广阔的大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并入“现代化工新能源”,单独列为5个万亿支柱产业之一。
资本市场高度看好这一新赛道,纷纷投入巨资布局。继投资675亿元的楚能新能源项目之后,中创新航5月11日宣布,与武汉经开区签约武汉基地3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扩产项目,总投资为120亿元。该公司去年投资100亿元建设的武汉基地已经封顶,规划产能20GWh。此次扩产后,中创新航在武汉的规划电池产能将达到50GWh。
中创新航董事长此前曾表示,中创新航到2025年的产能规划将超过500GWh,并预计在2030年实现1000GWh的产能,市场空间巨大。
4月27日,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在黄陂区祁家湾工业园开工建设,年产能30GWh,将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圈内城市在这一新赛道不甘落后,奋勇争先。3月29日,容百集团总投资300亿元、年产40万吨高镍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落户仙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均产值700亿元,投资规模之大、产出效益之高,创造了仙桃招商引资的历史。
在此之前,容百集团已在鄂州布局,建立了国内首条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生产线,深耕这一新能源细分市场,目前总产能达到10万吨,产品技术与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连续多年国内市占率第一。
在黄石,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建设14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计2022年销售将突破100亿元。
黄冈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已在罗田县建成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7万千瓦的天堂抽水蓄能电站,还有一个罗田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在建;3月26日,黄梅县又签约引进紫云山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101.9亿元。黄冈同时大力推进风电、光伏能源。华电湖北公司在武穴市建设了三个风电场和一个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20亿元,总装机容量22.95万千瓦,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今年3月,该公司又在武穴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百万千瓦基地,一期装机容量40万千瓦,总投资20亿元。一个千亿产业正在拔节生长。
■ 发挥优势
铜都崛起印刷电路板产业
除了在以上主赛道奋力奔跑,城市圈各市还依托各自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黄石被誉为“青铜古都”,拥有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依托丰富的铜资源,打造铜片高端产业链。
1月15日,诺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黄石投资120亿元建设诺德锂电铜箔及铜基材生产基地项目,年产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及5G高频高速电路板用标准铜箔、20万吨铜基材,将实现年营业收入约300亿元。该项目填补了黄石锂电铜箔产业的空白,将与省内锂电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美配套,进一步补强健全湖北锂电全产业链。
该项目将打通黄石上游铜资源与中游PCB(印刷电路板),以及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终端应用整个产业链条,进一步激活黄石铜资源优势,延伸铜产业链条,加快黄石铜产业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黄石已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PCB产业链已聚集企业25家,11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每生产3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用到黄石生产的PCB板,每100台新下线汽车有15台用到黄石PCB板。黄石市正进一步发力PCB产业链,强链、补链,在建重大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达215.6亿元。其中广合科技PCB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生产服务器用、汽车用PCB板及IC载板。
■ 挖掘资源
建成全国纸都和盐化工龙头
孝感市孝南区号称“中华纸都”,是全国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生活用纸产能全国第一,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目前,全国生活用纸排名前五的企业——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丽邦全部落户孝南区,还聚集纸及纸制品企业20多家,成为湖北重点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年产值近200亿元。
除了纸业,孝感市云梦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武汉城市圈盐化工产业两型示范区,产业园盐矿资源丰富。依托中盐东兴云梦分公司、广盐蓝天集团以及华祥化学项目,园区引进以离子膜烧碱及副产品氯气、氢气、氯化苯为原材料的化工企业20多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扩大,实现从单一制盐向盐化工裂变,正在打造成产值300亿元的全国绿色生态盐化工产业示范园。
■ 积沙成塔
打造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仙桃是中国医用非织造布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基地、完整的产业链条、辐射全球的多元化市场,全国六成的无纺布产品都在这里生产,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
防疫3年,仙桃口罩产业由被动变主动,由企业自发到政产学研联动,迅速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成长为口罩产能达到10亿片/日的世界第一口罩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仙桃市聚集的非织造制品企业已超2000家,年产值近500亿元,力争2025年包括口罩在内的非织造布总产值达1000亿元,建成世界级的非织造布生产基地。
除了非织造布产业,仙桃还利用小米集团在武汉光谷建设武汉总部之机,主动对接,在仙桃共建小米产业园,首期规划占地1000亩,瞄准小米产业链进行招商。
2020年4月,仙桃成功引进小米生态链企业东莞全康,投资10亿元,计划年产50万台小米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产品,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随后,投资4.5亿元的湖北进成智能科技产业园入驻,定位年产100万台小米空气净化器。全康智能还吸引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投资仙桃。
地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网络对接融合
轨道上的武汉城市圈正从规划走向现实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见习记者聂奥林
“11号线地铁无缝衔接城际高铁,比之前方便多了!”5月13日上午,正从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南站出站的肖豪杰向长江日报记者说道。
肖豪杰是黄石市大冶人,在文华学院读大二,他一个月要回家一次。“刚来武汉上大学时,不了解地铁能到葛店南站,每次回家都是从武汉站坐高铁回黄石,从学校坐车到武汉站都得接近2小时。”肖豪杰说,现在他出校门就可直接乘坐地铁11号线到达葛店南站,自C2出口出站后,步行100米左右,不足2分钟即可换乘城际高铁到大冶北站。
“现在在黄石武汉两地往返完全不用担心,在武汉上学就像在同城回家一样。”肖豪杰说,他到武汉上学就是因为这里离家近,周末可以随时回家。随着地铁11号线延伸至葛店南站,换乘城际铁路就像是坐公交车那样方便。
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葛店段于2021年1月2日开通运营,这是武汉市第一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地铁线路,鄂州由此跨入“地铁时代”。作为连接武汉与鄂州的地铁站,葛店南站日均客流最高峰可达到1万人次以上。
记者梳理发现,武汉城市圈还有多个城市,正在规划和鄂州一样与武汉实现最便捷的轨道对接。
■ 鄂州: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将实现轨道交通连通
2021年10月13日,《武鄂市域铁路预可行研究报告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发布,标志着武鄂市域铁路正式进入研究阶段。
武汉至鄂州市域铁路,研究工程范围起点为光谷中心城,终点为鄂州市综保区;二期工程延伸至黄石。研究年度,初期:2030年;近期:2037年;远期:2052年。
据鄂州市发改委介绍,为促进鄂东城市群联动发展,鄂州积极谋划利用武汉轨道交通13号线通道,将市域铁路从武汉光谷中心城经葛店南站后延伸至鄂州花湖机场,使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之间轨道交通连通,线路全长约70公里,估算总投资300亿元。
据了解,武鄂市域铁路将从武汉光谷中心城出发,经葛店南、五四湖、三江港、吴楚大道经鄂州城区到达花湖机场。市域铁路的“硬连通”将使武鄂同城更加紧密,方便花湖机场和天河机场之间的协同,也将促进武鄂两地人员交流,有利于打造武鄂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
此外,武九客专(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毗邻鄂州花湖机场,具备空高联运基础条件,从鄂州东站或花湖站出岔建设机场高铁专线,即可实现空高联运。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委托铁四院开展高铁进花湖机场及空高联运体系的规划研究,并已有初步成果,待进一步深化方案研究,完善用地、环评等要件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可开工建设。
鄂州市发改委表示,鄂州将依托武汉市,发展市域(郊)铁路。同时,围绕鄂州花湖机场,完善空、水、铁、公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 黄冈:红安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
今年初,红安县人民政府与武汉地铁集团签署《武汉红安市域(郊)铁路工程建设框架协议书》。根据初步规划方案,武汉红安市域(郊)铁路工程串联红安经济开发区与前川新城、长江新区副城及临空副城;与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14号线和前川线衔接换乘,快速联系天河空港枢纽、汉阳高铁站两大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红安1小时到达城市副中心。
5月7日,武汉地铁发布官方消息,前川线天阳路站-腾龙大道站盾构区间(简称“天腾盾构区间”)实现双线贯通,这也代表着红安离武汉更近了一步。
4月22日,黄冈至黄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黄州、浠水、蕲春、武穴等地进入“高铁时代”,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进一步延伸,与黄黄高铁相连,武汉至黄梅时空距离较以往压缩一半,两地间乘高铁最快仅需1.5小时。
黄黄高铁的开通,让黄冈接入国家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体系,黄梅也由此成为湖北第一个高铁十字交叉的县级市,对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完善长江经济带铁路网布局、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辐射带动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咸宁: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7、9号线
日前,对接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的咸宁市轨道交通系统初步方案已出炉。
据悉,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对接武汉地铁7、9号线,利用武咸城际换乘,经乌龙泉、土地堂、安山、山坡机场、梓山湖新城、咸宁北站、浮山后至终点咸宁南站,融入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武咸同城一体化进程。
近期,咸宁市轨道交通系统初步方案已规划路线2条:1.从孙家湾向东延伸至咸宁大道,然后转至十六潭路,最后至咸安区实验学校;2.从肖桥村向北延伸,经过淦河大道、长安大道等地方,一纵一横贯穿咸宁市区。串连咸宁主城区政治、经济和生活等重点节点区域,同时兼顾咸宁中心城区与赤壁、嘉鱼的公共交通衔接。
■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城市圈
截至目前,武汉城市圈已运营开通的城际铁路包括武黄、汉孝、武冈、武咸和武仙。这5条城际铁路将武汉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以及大冶7个城区联通。
而根据2021年7月公布的《武汉市开展高标准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打造武汉城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形成“市域门到门、城市圈区到区”的快捷交通体系,打造“轨道上的大武汉”。
5月上旬,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一期建设规划招标(采购)公告》,正式启动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铁路一期建设规划,武汉城市圈又有多条铁路列入规划。
按照《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将立足都市圈空间布局和客流需求,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市域(郊)铁路网,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与多层次轨道衔接关系,提升一体化运营服务水平,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
武汉城市圈统筹既有铁路资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汉为核心,沿武鄂黄黄、汉孝、武仙潜、武咸等城镇发展轴构建“双环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多点多向、高效衔接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至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郊)线路里程约1300公里。
武汉城市圈将利用既有汉孝、武黄、武冈、武咸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研究利用武九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开行武汉至鄂州(黄石)、红安西、团风市域(郊)列车。规划建设吴家山—汉川、吴家山—天河机场—闵集、武汉站—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郊)铁路。
目前,武汉至鄂州市域铁路、武汉孝感市域(郊)铁路、武汉至咸宁市域(郊)铁路已经启动。
追光逐芯进圈成链
武汉“一束光”点亮潜江高新产业链
□ 圈媒联盟 潜江日报记者刘琼艳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潜轩
进入5月,位于湖北鼎龙股份公司年产50万片集成电路CMP用抛光垫项目9个建设单体全部封顶。
项目现场,大型机械吊臂起落,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这里是潜江市西郊一个叫王场镇的小镇,去年这个小镇入库税收超亿元。
“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这是20年前潜江经济的写照。如今,从石油到数据“石油”,距离武汉180公里的王场镇,4年间“产业同城”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鱼米之乡潜江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格局。
2021年,潜江全市招商引资到资306.37亿元,在有效签约项目中,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同比增长34.41%。
■ 光纤预制棒一举成为支柱产业
光纤预制棒是生产光纤的原材料,在整个光纤光缆产业中,预制棒工艺是技术要求最高的“皇冠”,直接决定了光纤的品质。 在位于王场镇的长飞潜江科技园,拉丝车间内,直径20厘米、长3米的一根根石英“水晶柱”,在2000℃以上高温的加热下经过拉丝塔,头发丝般的光纤便轻盈跃出。据介绍,光在这里面传输,几千公里都不会产生信号改变。 长飞潜江是全球最大的棒纤(光纤预制棒、光纤)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潜江GDP和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江汉油田。近年来,随着当地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潜江积极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以光纤为代表的光信息电子产业已成为潜江附加值最高、利润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长飞进驻后还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这个潜江产业家族新成员,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
2000年,江汉油田对潜江市财力贡献率在60%以上。到长飞潜江项目投产的第二年即2018年,潜江市油田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7%。同年,潜江市以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三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占全市比重近40%。“十四五”期间,潜江提出将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
■ 共同填补湖北“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拼图
“当我来到王场镇以后,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当地政府非常支持我们,我多次参加政府的各种洽谈会并介绍企业红利,政府主动给我们打广告。我们是一个新落户的企业,还存在诸多不方便之处,园区的领导都给予了支持,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我们企业愿意跟着王场镇的经济发展共同腾飞。”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分管负责人谢汪洋说。
据了解,晶瑞微电子材料项目生产的光刻胶及相关配套功能性材料、电子级双氧水、电子级氨水等,与在武汉的半导体和面板企业形成配套,将有效解决半导体及光电显示领域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在湖北“芯”产业链拼图上填补重要一笔。
“目前晶瑞所生产的高纯电子级双氧水,是唯一实现在芯片上使用的国产化产品。”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已与在武汉建有生产线的京东方等光电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可实现“当日下单、当日到达、当日使用”。
在潜江经济开发区,新硅科技电子半导体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主体建筑已封顶。该企业是全球第二家、国内唯一一家能生产最高纯度四氯化硅的企业,其产品是生产高品质光纤光棒和半导体产品的重要原料。公司董事长罗全安介绍,“潜江引入长飞光纤等大企业,为我们这些小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土壤。”2015年,长飞在潜江投建科技园,新硅科技2016年逐长飞而来,入驻潜江的第一年,销售收入就达20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今年以来,该企业又抢抓5G机遇,与总部位于武汉的烽火等多家知名光纤制造企业合作。
据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全方位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聚焦光电子信息、微电子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
■ 资源共享走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走进潜江江汉盐化工业园,一条条管廊如银色长龙,从中国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公司牵出,接入附近包括长飞在内各高新企业。过去被当作废物白白排掉的氢气、蒸汽,如今循环利用,催生一条高新产业链。
北枕汉水、南邻江汉油田的潜江,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大力发展石油经济,由一个小县城跨入直管市行列。高强度采集后,当地陷入资源枯竭阵痛。
潜江当地鼓励盐化工总厂、金华润化肥等化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为光纤企业提供氢气、氯气等生产用气,并将生产光纤光棒的副产物稀盐酸、稀盐水循环利用,实现光纤制造“低成本”“零排放”。
长飞入驻后,长飞潜江科技园吸引了法国液化空气等大鳄入驻。液化空气(潜江)有限公司,是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供应预制棒制造所需的氢气、氧气、氮气、氦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中盐化工湖北公司利用富余氢气,引进了菲利华石英玻璃材料有限公司和益和化学品有限公司。目前,菲利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气熔性石英材料生产基地,可为长飞潜江科技园配套生产石英棒。
湖北唐棕新材料有限公司总投资约4.3亿元的年产20万吨新型环保增塑剂项目,也落户当地。
潜江探索全新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目前,潜江已构建以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为支撑,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引擎,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战略培育,以现代服务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58岁“老武汉”十年两度赴黄冈建跨江大桥
“我要在同城化建设中站好最后一班岗”
□ 圈媒联盟 黄冈日报记者杨辉 通讯员徐颖
食指、中指竖起,吊机抓起;握紧拳头,吊机悬停;两指下压,缆绳脱钩。5月11日上午,站在燕矶长江大桥北岸锚碇区的钢铁丛林中,58岁的现场调度易建勇凛然如大将军。在他的指挥下,长41米、重近5吨的庞然大物——型钢骨架无比驯服,不到5分钟,就从备料区转到了加工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带班工长胡新明说,“无论是安全,还是生产,易师傅的现场把控都十分到位。”
易建勇进入建桥行业是受到父亲的感召,17岁就入职中铁大桥局;从学徒干起,41年来先后从事了八九个工种。尽管对各个工序都了然如胸,但在工作中,他依然丝毫不敢大意。他每天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不到500米长的作业区,他总在不停地巡视,不时发布各种操作指令,平均每天要走近13公里。
2010年,易建勇第一次来到黄州,在唐家渡参加了黄冈长江大桥建设。2014年5月,大桥建成后武冈城际铁路试运行,易建勇作为首批乘客登车体验,仅用了18分钟就从黄冈到了武汉。这次体验之旅,有两件事给易建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城铁开通后,武汉和黄冈变得非常“近”;二是出发时在农村,到达时在城市,武汉和黄冈的差距比较大。
2020年7月,易建勇再次来到黄州,在位于唐家渡下游23.5公里处的六福湾,参加燕矶长江大桥的建设。经过唐家渡时,他发现,仅仅五六年工夫,唐家渡已从冷清的村庄变成了繁华的都市。作为对接武汉的桥头堡,唐家渡一带工厂林立,已成为黄冈市区工业产值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
易建勇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人。但因工作的关系,他长年四海为家,在武汉的时间平均一年不足一个月。两次来黄州,先后有6年多时间,他最长的一次假期,还是今年“五一”因母亲去世在家里待了10天。说起武汉的事,他常常“一问三不知”,亲友们都笑他是个“外码子”。武冈城际运行后,他看到越来越多的黄冈人到武汉购物、买房、看病,他觉得十分欣慰:“我没有享受到太多大武汉的繁荣,但我的努力让城市圈里的人享受到了,我很有成就感。”
黄冈长江大桥建设承载着武鄂高速和武冈城际铁路,燕矶长江大桥连接着黄冈和花湖机场,两座大桥都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生中能先后为同一个城市建两座大桥,而且又与同一重大事件密切相关。”易建勇说,“我一生中仅此一次,感觉非常荣幸。”
燕矶长江大桥2020年10月动工,工期预计4年半,易建勇将在大桥建设中年满60岁。“一座座大桥就是建桥人的一枚枚勋章,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荣光。”易建勇说,“这将是我建设的最后一座桥,也是我人生的最后一班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公司能延长我的工作年限,让我在大桥建成后再退休。我希望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中,为我的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提升城市圈安全发展韧性
武汉城市圈建立跨区域平安建设协作机制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慧紫 高喜明 通讯员邓天宝)近日,在省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武汉城市圈九市联合签署《关于构建武汉城市圈平安建设协作机制的框架协议》,正式建立武汉城市圈跨区域平安建设协作机制。
武汉城市圈平安建设协作机制坚持“九城就是一城”理念,由九市平安办牵头、各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专项组参与组建武汉城市圈平安建设协作机制办公室,以项目联保、法治联建、治安联防、矛盾联调、事件联处、边界联护、风险联控等任务为重点,融通建立高效协调、联防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同向发力机制,为提升城市圈安全发展韧性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协议具体内容包括,对城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点工程,加强平安建设服务保障,提高城市圈抵御冲击和抗风险能力;统一涉企“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事项清单,推进违法线索互查、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跨界违法犯罪案件联查联控,社会治安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勤联动,增强打击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创新人员互派、在线调解等方式,推动联合调处、协查协办,筑牢区域联动治理屏障;建立联合应急指挥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风险共担,提升整体防控水平;加强交界重点路口、重点场所视频监控联建,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协同加强跨区域重大风险源监测,实现对重大风险的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理和系统治理等。
下一步,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的指导下,武汉城市圈平安建设协作机制办公室将强化发挥统筹、协调、服务职能,在已有总的协作框架下,指导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东西湖区(武汉临空港开发区)联络周边地区签署平安边界联护协作机制意见,推动构建广范围、多层次、高水平的平安稳定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编辑: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