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同心向未来】武汉城市圈集聚效应开始释放,《武汉城市圈新闻周刊》第十二期来了


微信图片_20220509100836.jpg

微信图片_20220509100844.jpg


抢抓融入机遇

最近,武汉城市圈内八市二季度集中开工670个项目,总投资2880.14亿元,许多项目奔着城市圈而来,表明武汉城市圈开始释放经济的集聚效应。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群(圈)的极核,早期阶段,它会对周边地区生产要素产生“虹吸效应”。在城市圈形成一定气候以后,中心城市将发挥“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客观地说,武汉已走出早期阶段,正在产生“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

当下的武汉城市圈紧密抱团发展,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呈现出同城化的规模效应,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巨大,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的引进上,无疑比各个城市单打独斗更具吸引力。

如今,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分工模式正在形成,武汉更多地聚焦于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支撑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即产业链主链、研发和市场集中在武汉,配套或生产基地延伸到城市圈其他城市。这种发展态势带来的好处,相信圈内兄弟城市在招商时会深有感触。正如恒信汽车集团在孝感市临空经济区投资675亿元建设锂电池产业园,与产业园距离武汉仅20分钟车程、与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大的市场需求不无关联。

城市群正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目前,圈内八市正抢抓城市圈集聚效应带来的重大机遇。如黄石和武汉共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咸宁为“中国车谷”打造供货基地等,无不显示八市在积极作为。未来,武汉城市圈的集聚效应也会向城市圈周边区域扩展,从而带动更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建华)


圈内八市二季度集中开工总投资超2880亿元

许多项目都是奔着城市圈而来

武汉城市圈集聚效应开始释放

武钢资源集团投资100亿元在黄冈武穴市建设冶金辅料产业园、武汉锐科激光公司投资50亿元在黄石建立智慧光电产业园……4月27日,2022年二季度湖北省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活动,武汉城市圈八市当天集中开工项目670个,总投资2880.14亿元。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集中开工的重点项目中,有许多如锐科激光、武钢资源一样,是武汉产业链的溢出效应;有些从外地招商来的项目则是奔着武汉城市圈而来,为武汉城市圈完整的产业链所吸引,围绕“光芯屏端网”、汽车、生物医药等万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是城市圈集聚效应释放的结果。

■ 黄石

和武汉共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     

黄石市举行的2022年第二季度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签约项目24个、投资总额292.8亿元,涉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与武汉产业共链的领域。

签约现场,企业家们纷纷表示对投资黄石、投资武汉城市圈充满信心。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徐刚表示,将持续加大在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力度,集中推进一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落地,为黄石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贡献葛洲坝智慧。

黄石对标“光芯屏端网”,精准制定黄石产业招商图,坚持“武汉缺什么、黄石补什么,武汉做什么、黄石配什么”,着力提升与武汉产业互补共赢能力,共同构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

武汉是全省“光芯屏端网”的主要承载地,黄石抢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大力引进武汉“链主”企业招引配套项目,同时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借助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这一平台,上达电子、定颖电子、天玑智谷等21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12家企业与武汉三大电子面板厂建立了产业链生产关系,产品实现了由“造板”到“触屏”升级。

5月5日,黄石上达电子投资千万元新建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作。今年以来,上达电子先后拿下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武汉客户3亿多元订单。目前,上达电子40%的产品专供武汉城市圈客户,其深圳总部即将搬到黄石。

瞄准武汉两家储存器大厂,黄石利用国资参与投资的方式,吸引晶芯半导体落户。激光器行业头部企业武汉锐科激光公司,在黄石投资50亿元建设智慧光电产业园,未来将成为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

目前,黄石有2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企业建立稳定配套关系,约占黄石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的30%,成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的重要配套。黄石和武汉还将共建1000亩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聚集发展印制电路板、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借助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产业带动作用,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百亿级光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区,助力光谷科创大走廊“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鄂州

与武汉共建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4月27日,鄂州市集中开工项目达41个,总投资263.3亿元。

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发展临空经济的主战场,顺丰国际分拨、全球维修、跨境电商“三大中心”、综保区口岸作业区项目、日邮物流枢纽中心项目都在二季度的集中开工项目清单中,这五大项目总金额超过30亿元,位置都在花湖机场北侧。

发挥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葛店开发区抢抓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机遇,主动对接融入武汉,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补链、强链、延链,共同促进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做大做强。目前,葛店开发区187家规上企业,与武汉存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占70%以上。全区累计有光电子信息项目31个,总投资329.4亿元。其中,建成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5个,在建7个。葛店与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光电信息产业聚集区,正在共同打造国家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 孝感

在圈内构建300亿元盐化工循环产业链           

5月6日,位于云梦县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湖北泰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云梦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武汉城市圈盐化工产业两型示范区,产业园盐矿资源丰富。依托中盐东兴云梦分公司、广盐蓝天集团以及华祥化学项目,园区引进以离子膜烧碱及副产品氯气、氢气、氯化苯为原材料的化工企业20多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扩大,实现从单一制盐向盐化工裂变。

泰川新材料项目是园区的新晋成员,总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氨基模塑料、20万吨工业甲醛生产线。一条长约1000米的黄色管道从湖北葛化华祥化学有限公司牵出,直达马路对面的中极氢能源有限公司。“我们需要的氢气通过管道从华祥化学输送过来,提纯加工后运至武汉等地,供应新能源汽车。”中极氢能源公司负责人说。

作为园区的龙头企业,湖北葛化华祥化学有限公司依托产业园和中盐东兴、广盐蓝天两大制盐企业,致力打造氯碱上下游全产业链化工工业,产品供给下游上百家企业,其中烧碱供给武钢、格林美、晨鸣纸业等;氯气供给仙桃、随州、孝感等地。

“目前,公司已实现日产日销,产品主要供给园区内下游企业和周边县市区化工工厂及大型企业。‘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扩大产能,力争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云梦的营商环境非常好,不仅有‘保姆式’的服务,还为项目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这些都增加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信心。”湖北葛化华祥化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核辉这样说。

据了解,云梦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主动对接全省“51020”、孝感市“5+5”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全面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形成以智能传感器为主导的5G应用产业集群、以氯碱产品为主线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产值300亿元的全国绿色生态盐化工产业示范园。

■ 黄冈

积极承接武汉主导产业链外溢      

4月28日上午,黄冈市举行推进武汉同城化招商暨4月份招商引资集中签约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5个,协议投资额149亿元。其中,位于武穴市的宝武长江冶金辅料产业园项目协议投资额过100亿元。

签约现场,武钢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鲁炳强表示,此次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为武钢资源完成“四个千万吨级”规划布局、实现“百亿级营收、十亿级利润”目标,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为武穴市“重回主赛道,冲刺百强县”和武穴长江矿业做强做大提供支持和保障。

4月份,黄冈市集中开工重点项目111个、总投资249.9亿元。连续四个月,黄冈市每月开工项目均超过100个,投资额均超过200亿元,源源不断的项目,为发展聚势蓄能。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产业方向持续聚焦,市区、团风、罗田、红安等县市区开工的产业项目全部建在‘链上’,重点产业链项目85个、总投资206.6亿元,个数占比76%、投资占比83%,武汉城市圈产业链项目占比明显提升,必将有力推动结构调整,加速促进产业集聚。”黄冈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对照武汉市首部产业地图,黄冈重点梳理汽车及零配件、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现状,结合黄冈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完善产业招商地图,明确发展定位、重点目标区域、目标企业等,全力打造“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示范区”。

坚持产业转移精准化、配套服务集成化,黄冈积极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产业外溢,引进投资25亿元的人福医药项目、投资10亿元的TCL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同链示范项目,2021年招引亿元以上武汉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283.87亿元。

此外,配套鄂州花湖机场,高标准推进黄冈临空经济区建设,顺丰的培训中心、生活中心、冷运中心三大中心落户黄冈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5.77亿元,落户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123亿元。

■ 咸宁

瞄准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招商

咸宁市2022年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涉及项目170个,总投资47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6.7亿元。其中,不少项目属于武汉城市圈产业链协同项目。

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和光谷科技大走廊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咸宁高新区抢抓融入机遇,加快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的对接和科技的研发合作。截至目前,已主动承接里得电科、盛势魔方、和信光电等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转移项目10余个,投资总额逾20亿元。

研发在武汉光谷,孵化在咸宁。专注于生产汽车传感器的武汉盛势魔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去年2月将生产基地从武汉搬到了咸宁,而由70多名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仍放在光谷。

自落户咸宁以来,咸宁高新区从项目储备到开工、达产,做好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组织协调保障服务,在短短7个月内实现投产。现在订单不断,合作客户主要有吉利、小鹏等知名品牌。

在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盛势魔方投资3亿元,在咸宁高新区建设智能传感器制造产业园项目。项目主要扩建汽车领域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器生产线,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5亿元。

随着武深高速、蕲嘉高速、法泗连接线、嘉鱼长江大桥、簰洲湾长江大桥的相继通车和推进,大交通将嘉鱼与武汉的空间距离越拉越近,武嘉半小时经济交通生活圈已基本成型。

看中嘉鱼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武汉军威文化传播集团先后与嘉鱼县签订金色年华项目、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校区项目。在今年二季度集中开工重点项目中,军威集团再次计划投资10亿元,在嘉鱼打造蜜泉湖三国大草原项目,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将为武汉及周边地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康养、旅游等服务。

咸安区位于以武汉为中心的“中三角”汽车集群区内。以咸安区为中心,50公里半径内可覆盖上海通用江夏基地、东风本田等多家汽车整车厂。

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咸安区将目光和精力聚焦到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瞄准湖北“51020”产业集群和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招商。

继引来行业内“头部企业”敏实集团后,精确实业、广东鸿劲铝业等产业链企业相继落户咸安。

作为咸安区今年二季度集中开工重点项目之一,敏实智能产业园改扩建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升级改造后,年产汽车零部件150万套。

广东鸿劲铝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东风本田的一级配套商,此次计划投资6亿元,在咸安建设新能源车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向武汉经开区“中国车谷”直接供货。

■ 仙桃

主动与武汉产业对接引来大批项目

本次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仙桃市集中开工30个项目,总投资175亿元;集中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170.5亿元。

仙桃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主动对接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如小米仙桃智慧城市建设、远大弘元、武药原料药等项目,总部在武汉、基地在仙桃,研发在武汉、生产在仙桃,体现了产业对接、产业同链的导向;二是这批项目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7个,占比达到56.7%,近六成。

“研发在武汉,配套在仙桃,我们扎扎实实推进半导体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化,顺应政府发展布局,加速企业平台成长。”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双全表示,鼎龙将在仙桃投入10亿元,建设仙桃产业园,发扬创造创新精神,打造高新产业链,把核心材料制造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

当日,仙桃市还举行集中签约活动,湖北鼎龙等36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70.5亿元。

■ 天门

深度参与武汉产业链价值链分工

同一天,天门市在岳口工业园湖北奈思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现场,同步举行4月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有20个项目开工,计划总投资55.25亿元。另有15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投资额36.36亿元。

今年一季度,天门市新签协议项目66个,协议投资额265.6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个。

记者梳理发现,以上项目中不少与武汉城市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天门市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深度参与武汉“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实施“强芯亮屏”行动,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天门市“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体系初具雏形。京东方显示屏配套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鸿硕精密电工已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宝昂光电、应友光电、华彩光电、韩国世俊等11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芯创电子产业园基本形成产业衔接、上下游企业配套的完整半导体封装测试产业链,被列为全省半导体封测产业重点落户地。

“抓住这个产业的共振,起到延链补链强链的功能。”芯创(湖北)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强在采访中透露,今年芯片封装测试产能将提升到每月4亿颗以上,可满足武汉芯片产业50%以上的封装测试需求。据了解,未来5年,天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除了“光芯屏端网”,天门市还引进75家重点生物企业,主动融入武汉大健康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创新研发在武汉,落地转化在天门的新体系。在武汉光谷生物城设立研发中心的华世通就是该模式的代表企业,其凭借自身“造血”能力,由武汉公司近年研发出的两款仿制药已上市,天门公司稳步实现年销售额2亿元。据悉,全市已有58家企业与武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15家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天门(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此外,天门还以龙腾服装特色小镇为载体,承接汉正街服装产业转移,签约落户56家汉派服装品牌企业;引进苏可森模塑、太鑫锻造等10余家模塑企业,补链武汉汽车产业。

■ 潜江

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链

4月28日,湖北新轩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1.2万吨芳烃氯化项目开工。这既是潜江与武汉有机集团深化战略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也是该市融入武汉城市圈产业链迈出的坚实一步。

新轩宏芳烃氯化项目位于潜江市王场镇,由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建设,将充分利用邻近的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的氯碱资源,依托母公司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氯化苄、三氯甲苯等产品。

早在2006年,武汉有机就在潜江投资兴建潜江新亿宏有机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130多人,年产值超过5亿元,2021年底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随着武汉有机集团化战略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我们准备再上一套芳烃氯化生产装置,但新亿宏目前已经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了。这次我们没有一丝犹豫,决定继续与潜江市合作,在潜江建设第二工厂。”武汉有机董事长邹晓虹介绍道。

在今年二季度集中开工活动中,潜江市拟开工项目53个、总投资280.6亿元,仅4月27日活动当日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120.3亿元,涵盖先进制造业、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当前,潜江正深入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丰富的盐卤资源和雄厚的化工产业优势,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先后引进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构建“一氯多吃”的“氯”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企业内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良好产业生态。(圈媒联盟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孝感日报记者闵丽萍 黄冈日报记者汪秀玲 咸宁日报记者姜明助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潮 潜江日报记者成妍 通讯员明旭东)


新能源汽车产能爆发式增长 带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

武汉城市圈新能源产业链强势崛起

□ 长江日报记者 陈志远

时下,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全球新的风口,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交通和洁净能源,展示出了巨大的产业前景。

市场扣响发令枪,全国各大车企迅速集聚武汉,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奋力奔跑。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武汉城市圈将拥有东风本田、上汽通用、神龙汽车、岚图汽车、威马汽车、小鹏汽车、格罗夫等10多个整车企业,涵盖日系、法系、美系、英系及中国品牌等五大车系。

目前,东风公司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岚图汽车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岚图FREE”已经上市,受到市场热捧;吉利路特斯项目已经在武汉经开区投产,可年产15万辆路特斯新能源汽车;东风日产新能源明星车型Ariya的生产基地“东风云峰”正在武汉经开区加紧建设;小鹏汽车武汉智造基地整车规划产能10万辆,预计2023年投产;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正在打造全新智能纯电汽车平台,有望生产10款以上国产新能源车型……武汉经开区正向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加速冲刺。

与此同时,一些车企则放眼武汉城市圈进行布局。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之一的威马汽车,在黄冈市建设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其首款车型威马W6已经实现量产。格罗夫氢能汽车也看好黄冈的毗邻优势,在黄冈开建氢能汽车产业生态基地,将建设氢能汽车整车、氢能电池、制氢基地等,预计3年内达到年产整车2万辆、6年内达到8万辆规模。

武汉城市圈新能源汽车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带来巨大的配套需求,催生新能源产业链在武汉城市圈强势崛起。

■ 武汉2个月投资250亿元布局新能源电池 

武汉市近水楼台,坐拥新能源汽车的庞大市场,自然会受到全国资本的青睐。

3月5日,武汉首个大型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全面封顶。

该项目位于汉南区,总投资100亿元,规划产能20GWh(亿瓦时),预计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填补了武汉在汽车产业链上没有新能源电池的空白。按照一台纯电动汽车平均装配50千瓦时的动力电池计算,中航锂电武汉基地达产后,每年生产的动力电池可以装配40万台纯电动汽车。作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生产销售基地,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

3月29日,容百集团华中区域总部及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院花落汉阳,项目总投资额50亿元,汉阳“1+6”现代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生态圈加速成型,汽车服务千亿级产业集群再添新动能。这也是汉阳区近年来招商引资总投资额最大的纯工业项目。

4月27日,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在黄陂区祁家湾工业园开工建设,年产能30GWh,将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除了新能源电池,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是我市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3月3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武汉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如今,从质子膜、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整车……一个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正在武汉不断加快形成。目前,武汉经开区已经聚集了包括东风公司、国家电投、武汉理工氢电科技、众宇动力、雄韬、康明斯等在内的一大批氢能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制造的一流企业。

■ 总投资675亿元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在孝感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其他兄弟城市也在敏锐地抓住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机遇,加紧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形成“总部在武汉、生产在城市圈,市场在武汉、基地在城市圈”的发展格局。

5月8日上午,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在孝感市临空经济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675亿元,规划建设150GWh锂电池产能,分五期建设,其中项目一期30GWh产能。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成为年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的大型新能源产业基地。

楚能项目是孝感目前投资总额、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预期税收贡献最大的工业智造项目,很好契合了湖北省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布局。作为新能源锂电池行业的产业链核心项目,楚能项目能带动上下游上千亿产值的配套产业链企业落户,一条前景可观的新能源产业链正在孝感市临空经济区孕育生长。

在黄石,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14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021年,该公司完成产业园二期建设,全年投资超过20亿元,产能扩产至10万吨,2021年销售突破10亿元,目前位居行业前三。今年2月8日,融通高科三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6亿元,规划产能为4万吨磷酸铁锂、5万吨磷酸铁、5万吨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预计2022年销售将突破100亿元。

鄂州市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聚集平台。在鄂州葛店开发区,湖北容百锂电年产7万吨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为东风本田供应排气管的武汉欣洋光精密冲压件公司,投资5亿元新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向配套新能源汽车转型。

■ 光伏、风电、抽水蓄能,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发力

除了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湖北省更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努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由此为武汉城市圈创造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4月18日,湖北光谷东长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大冶市揭牌成立,公司将推动大冶整市光伏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20亿元,总装机达2.8GW,将为大冶提供绿色电力30亿度,碳减排218万吨。

3月26日,黄冈市举行新能源产业链招商推介暨3月招商引资集中签约活动,共签约新能源产业项目17个,涉及抽水蓄能、农渔光互补、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总投资额293.4亿元。其中,黄梅县引进紫云山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101.9亿元。

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拟建规模140万千瓦,计划建设周期5年,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电站建成后,主要承担湖北电网调峰、填谷、储能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预计每年可为地方增加财政收入2.3亿元。

湖北省已建成运营两个抽水蓄能电站,均在黄冈市罗田县境内,分别是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7万千瓦的天堂抽水蓄能电站;在建的是罗田县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签约拟建的还有多个,分布在宜昌、恩施、襄阳、咸宁等地。

山上,20台新式风机欢快转动;山下,1400亩鱼塘里,鱼儿在13.5万块光伏板下或栖息或游弋。这是武穴市石佛寺镇华石风光电站的日常工作情景。华电湖北公司在武穴市注册成立湖北华电武穴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了三个风电场和一个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总投资超过20亿元,总装机容量22.95万千瓦,已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电量4亿千瓦时。

3月底,华电湖北公司在武穴布局的另一个新能源重大项目——风光储一体化百万千瓦基地动工建设。其中,一期装机容量40万千瓦,总投资20亿元,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年均发电量4.9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准煤超过15万吨,减少碳排放36万吨;二期计划“十四五”期间建成并网发电。

待此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华电在黄冈布局的新能源项目将增至7个,总装机容量将达132.35万千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92万吨,为武汉城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最多跑一次

潜江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长江日报讯(通讯员张敏 记者吕映雪)近年来,潜江市立足企业和群众视角,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审批服务提速增效,通过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深化“四办”——全程网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推动“四减”——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减次数,让办事人“少跑腿、快办事、不添堵”,以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全市37个部门公开发布1418个政务服务事项,减材料比例达20.39%;政务服务办理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79%,即办件占比48%;超过95%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或一次都不用跑。

■ “群众跑”变“数据跑”

“一网通办”更便捷

潜江市推进市级自建业务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连通,建立“一体流转、一库共享”的技术保障体系,利用共享交换平台推进网上办事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促进各层级、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深度融合、开放共享。优化完善市级电子证照平台,强化电子证照归集,目前电子证照库已归集49家单位325个目录199种证照类型38万多条数据,对外提供接口服务30余万次。

■ “企业跑”变“代办跑”

“帮办代办”提效率

全面优化提升项目建设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机制,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集成式改革为重心,进一步优化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集成服务代办体系和运行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清单推进”,协助帮办代办审批项目20余个,为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多层级、多部门“一次办好”提供有力支撑。

■ “行业窗”变“全科窗”

“一窗通办”更高效

推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一门集中”,除对场地有特殊要求的政务服务事项外,实现全量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高达97.64%,真正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优化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功能,归并工程建设类事项全面进驻综合窗口,建立从发改备案到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办理再到联合竣工验收“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的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有效避免企业“来回跑、多头跑”等问题。

■ “多头跑”变“一次跑”

“一事联办”省工夫

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审批信息的综合许可证,实现19个行业“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次审批、一证准营”,办证时限平均减少86%,办理环节平均减少68%,申请材料平均减少42%,跑动次数平均减少84%,“四减”率平均达70%,办证效率平均提升2.3倍。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出328张“一业一证”行业综合许可证,市场主体获得感普遍提升。


助推武汉科技成果在鄂州产业化落地

科创利“器”为武鄂科技同兴注入新动能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聂奥林)近日,科技部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湖北新增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鄂州市光谷联合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列其中。

该孵化器是鄂州首家综合型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于2012年,2016年获批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鄂州承接武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鄂州市已有光谷联合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梧桐湖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选择入驻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不仅是因为光谷东的区位优势,更是因为园区积极为企业落户、生产和运营提供一站式服务。”园区明星企业武汉拓材科技有限公司卢鹏荐介绍,公司深耕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17年入驻光谷联合科技城后,园区协助企业对接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入驻园区5年来,企业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卢鹏荐说,5年间公司已成功跻身高纯金属材料国际主流供应商,销售收入实现了从650万元到2亿元的爆发式增长,已经进入上市筹备阶段。

园区另一家明星企业湖北光安伦芯片有限公司与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携手共进。从2015年一路走来,已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生产线,芯片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季度企业签订生产订单4500万元,同比增长35%,计划实现月产芯片800万颗。

目前,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79家,其中毕业企业22家,现有在孵企业57家,形成以光安伦为代表的光电信息,以拓材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以东泰模具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以滨会生物、泰科生物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的基地,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湖北省科技厅、鄂州市国家级葛店开发区、中电光谷联合打造的集孵化、加速于一体的示范平台,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器专注于光电信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项目的孵化,拥有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场地11460.05平方米,通过“OVU创客星”平台,为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综合运营服务,并利用中电光谷产业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上下游行业资源,实现“前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园”的全产业链孵化。自2012年运营以来,园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战略合作关系,并与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在鄂州市的产业化落地,成为推进武鄂科技同兴的助推器。2021年,园区总产值近10亿元,税收过亿元。

【编辑:朱曦东】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